◎撰文:龐君華會督,衛理門徒培育中心提供,經文採用和合修訂版
撒下 12:15-25 大衛與拔示巴的兒子病死
【經文】
12:15 拿單就回家去了。耶和華擊打烏利亞的妻子為大衛生的孩子,他就得了重病。
12:16 大衛為這孩子懇求上帝。大衛刻苦禁食,到裏面去,躺在地上過夜。
12:17 他家中的老臣來到他旁邊,要把他從地上扶起來,他卻不肯,也不同他們吃飯。
12:18 到第七日,孩子死了。大衛的臣僕不敢告訴他孩子死了,因他們說:「看哪,孩子還活着的時候,我們勸他,他尚且不聽我們的話,我們怎麼能告訴他孩子死了,讓他做出不好的事呢?」
12:19 大衛見臣僕彼此低聲說話,就知道孩子死了。他問臣僕說:「孩子死了嗎?」他們說:「死了。」
12:20 大衛就從地上起來,沐浴,抹膏,換了衣服,進耶和華的殿敬拜。然後他回宮,吩咐人為他擺飯,他就吃了。
12:21 臣僕對他說:「你所做的是甚麼事呢?孩子活着的時候,你為他禁食哭泣;孩子死了,你卻起來吃飯。」
12:22 大衛說:「孩子還活着,我禁食哭泣,因為我想,或許耶和華憐憫我,會讓孩子活下來。
12:23 現在孩子死了,我何必禁食呢?我能使他回來嗎?我必往他那裏去,他卻不能回到我這裏來。」
12:24 大衛安慰他的妻子拔示巴,與她同房,她就生了兒子,給他起名叫所羅門。耶和華喜愛他,
12:25 就藉拿單先知賜他一個名字,叫耶底底亞( [ 12.25] 「耶底底亞」意思是「耶和華所愛的」。);這是為了耶和華的緣故。
【默想】
大衛是個很特別的人,當他的兒子在病危時,他難過的禁食表示與他同受苦難,畢竟禍是由他闖下的。但是當他的兒子去世的當下,他馬上就收拾哀傷,起來重新生活。這是他的性情,也是一種積極的態度。他在還有機會哀求上帝的時候一點也不放棄,但他知道已經無法轉圜之際,他就不再執著而重新面對前方。責罰之後,上帝也給了他們夫婦恩典,再度得到一個孩子。雖然經文記載看似連續發生,但是這或許也是經過了若干時日之後的事了。當大衛在拿單先知的面前,承認自己所作所為是得罪了上帝,並且接受處罰之後,上帝的懲罰已經展開了,他的人生開始進入艱辛多舛的命運。上帝在懲罰中有恩典,恩典中有公義。面對懲罰已定的後果,他只能毅然承擔,但是要生活下去,仍有各種把握行善的機會,這也是一種順服與信心,相信在有生之年仍可經歷到上帝的恩典,相信人生之後仍要往上帝預備的地方去。你如何面對沈溺在哀傷之中而不肯自拔的人呢?若他們不肯受醫治也不讓傷癒合,你如何幫助他們?
詩 50:16-23 上帝不保持靜默不言
【經文】
50:16 但上帝對惡人說:「你怎敢傳講我的律例,口中提到我的約呢?
50:17 其實你恨惡管教,將我的言語拋在腦後。
50:18 你見了盜賊就樂意與他同夥,又和行姦淫的人同流合污。
50:19 「你的口出惡言,你的舌編造詭詐。
50:20 你坐着,毀謗你的兄弟,讒害你親母的兒子。
50:21 你做了這些事,我閉口不言,你想我正如你一樣;其實我要責備你,將這些事擺在你眼前。
50:22 「你們忘記上帝的,要思想這事,免得我把你們撕碎,無人搭救。
50:23 凡以感謝獻祭的就是榮耀我;那按正路而行的,我必使他得着上帝的救恩。」
【默想】
(請閱讀詩篇經文後,安靜默想,有那句話或那一個詞你特別有感觸,就以此領悟作為祈禱)
弗 4:17-24 新的生命
【經文】
4:17 所以我這樣說,且在主裏鄭重地說,你們行事為人,不要再像外邦人存虛妄的心而活。
4:18 他們心地昏昧,因自己無知,心裏剛硬而與上帝所賜的生命隔絕了。
4:19 既然他們已經麻木,就放縱情慾,貪婪地行種種污穢的事。
4:20 但你們從基督學的不是這樣。
4:21 如果你們聽過他的道,領了他的教,因為真理就在耶穌裏,
4:22 你們要脫去從前的行為,脫去舊我;這舊我是因私慾的迷惑而漸漸敗壞的。
4:23 你們要把自己的心志更新,
4:24 並且穿上新我;這新我是照着上帝的形像造的,有從真理來的公義和聖潔。
【默想】
我們身處在一個新的社群之中,這個社群是由一群經歷「更新」過的成員所組成的,「新造的人」一直是保羅很重視的教義,人恢復上帝的形象,成為新造的人,這樣的人是有新的生命依靠(上帝之子),新的人生目的(不以私慾為依歸),以及新的社會行為(使人類的群體與環境合乎上帝所造的標準仁義與聖潔),更有新的生命動力(聖靈)。所以如果我們是被上帝所更新的人,我們必須檢討我們生命存活所依循的意義與目的是什麼?再者,如何才是脫去舊人,立志自新,成為新造的人呢?當你看到過去的你時,感到那好像是另一個人,對「這個人」過去沾沾自喜的事,感到懊悔不已,其實正是表現出你已經與舊的人有了距離,新的人有新的關懷,新的人是生命有上帝參與的人,他自然會關心上帝所關心的事,擔憂上帝所擔憂的事。我們要對周遭的人有憐憫與饒恕,其標準是要像上帝對我們饒恕一樣,有什麼人是你難以接納的嗎?請想想上帝如何接納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