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容珍台北-新加坡連線報導】「我期待世界華福中心能夠成為重要的橋梁,不僅對內連結華人教會,也對外連結普世教會,同心參與普世宣教。」新任世界華福中心國際董事會主席馮浩鎏接受專訪時,對於能接任國際董事會主席,有感而發地說,這是神對他大的恩典。他也對於董家驊牧師能接任世界華福中心總幹事,感到非常興奮,並支持董牧師帶領世界華福中心,成為重要的連結橋梁。
因緣際會進入董事會及認識董牧師
馮浩鎏說,自己從來沒有想過要進董事會,從他參與宣教工作到現在,神給他的工作,都不是他自己去申請。加拿大華福會事工委員會委員、世界華福中心國際董事會加(東)區委會董事麥振榮牧師,經過很長時間禱告,有一天寫信給他,希望他能考慮參與國際董事會。他自己也經過禱告,有感於華福到了一個很重要的里程碑,就同意麥牧師的意見。麥牧師於是把他推薦給董事會,他也將自己過去參與華福的見證寫下來。
馮醫師也提到,在香港舉行華福青年宣教使命大會時,第一次認識董牧師,董牧師分享自己在美國牧會的經驗,讓他感到董牧師是一位非常謙卑又有學問的牧者,讓他很欣賞。後來在濟州島青年洛桑會議,又見到董牧師,董牧師提到他準備接華福中心總幹事,請馮醫師為他禱告。因此他們每兩個月用ZOOM見面,一起分享禱告。馮醫師表示,每次聽董牧師分享,都覺得很寶貴。後來他也接任國際董事會主席,「能與董牧師一起配合,我覺得很有福!」
宣教使命「跨代跨界跨文化」
本身也擔任OMF國際總主任的馮醫師表示,董牧師是年輕一代的領袖,對推動年輕世代參與宣教,必有鼓勵作用;而且以董牧師過去曾在美國和台灣的牧會經驗,未來不論是跨代接觸年輕或年長一代,應都可以成為非常重要的橋梁。
馮浩鎏表示,世界華福大會雖然取消,但其「跨代,跨界,跨文化」的主題,對他一直有很大的反思。世界華福中心扮演華人教會連結的橋梁角色,他認為,橋梁的作用有三方面:
跨代──成為年輕和年長一代,以及說華語和說英語華人之間的橋梁。
跨界──跨越職業的界線,成為不同職業的橋梁(全職傳道人和專業工作者),或是跨越地理限制,成為世界各地的華人教會之間的橋梁,一起參與宣教使命。
跨文化──神給我們普世宣教的使命。世界華福中心從1974年洛桑會議之後,領受「華人教會,天下一心,廣傳福音,直到主臨」的異象;1976年開始世界華人福音運動,但後來隨著時日益久日漸消沈,需要再次被興起。馮醫師認為,跨文化不僅是跨越華人文化,也包括與不同文化的教會連結;不只與發展中國家連結,也與開發中國家接觸;包括和南美洲、非洲和印度等教會連結在一起,參與宣教。
跨文化困難在與不同文化背景同工
有多年宣教經驗的他表示,多年來華人教會無論從北美、東南亞或台灣,都差派愈來愈多的宣教士,到華人以外的地區宣教,這是很好的事,但是當華人去到跨文化地區宣教,與跨文化的同工一起合作,還是有困難。
雖然我們有心出去跨文化宣教,但是宣教不是自己做就可以;在行動上要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是非洲或南美洲國家的弟兄姊妹一起同工,確實很不容易。不只是學當地的語言,還要會講英語。英語是國際性語言,除了北美或歐洲弟兄姊妹之外,不少來自東南亞和台灣的弟兄姊妹,講英語仍有困難。此外,不同地區的華人教會也有不同的華人文化;譬如新加坡、香港和台灣的文化都不盡相同,甚至用字措辭不同,表達都可能產生誤會。在參與國際性的普世宣教,「謙卑」的心很重要,馮醫師謙稱,至今他也還在學習。
馮浩鎏醫師並表示,世界華福中心前總幹事陳世欽牧師推動「門徒導向的宣教」,以後華福運動仍會延續此方向,因為若沒有門徒的生命,也無法宣教。他相信未來華人教會會更看重宣教。過去華人教會一直認為,去到遠方傳福音給沒有聽過福音的人才是宣教;甚至有的教會認為,宣教若不離開本地就不支持。但現在跨文化宣教不只在遠處,也在近處;譬如外勞或外配,都是我們的鄰舍,也是我們該關心的對象。當華人教會談宣教,是否能改為針對「從未聽過福音的人」來定策略?而非從地理觀念。
需要道成肉身和運用新科技
面對後疫情時代宣教挑戰,馮浩鎏認為,耶穌過去用「道成肉身」來經歷我們受的痛苦,也擔當我們所受的苦;因此當我們去宣教,以耶穌基督為榜樣,願意道成肉身,是很重要的。他和師母早期在巴基斯坦宣教時,沒有談甚麼理論,最感動當地人的是「你們(醫生)為何願意來這裡?」這對一般人是不可能的。其次,在不同時代,神帶領我們用不同方法宣教。後疫情時代透過網路宣教,譬如在東南亞某個國家,五個月內有四十萬人觀看當地語言翻譯的《耶穌傳》。這是一般傳福音無法做到的。
馮浩鎏醫師表示,世界華福中心的普世宣教異象沒有改變,華福運動最終的異象是「我們一起參與神國度的使命」,「我們」不只是華人,而且是超越華人(萬族萬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