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珊
一場疫情的壟罩,對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產生許多影響:暫時無法旅遊、逛街,也暫時無法到教會與弟兄姊妹一同敬拜神;許多生活行動都有不同程度的侷限,所衍生的「焦慮不安」可能已是這段時間的主要感覺。更折騰人的是,這個隱形的牢籠要影響多久,沒有人準確知道,於是我們一邊等待,一邊想辦法在這樣的條件下過生活。
如何在禁錮警戒中活出自由?
即便目前防疫警戒從三級降至二級,我們還是要在許多侷限當中,找到走下去的方式與路徑,而我們的心靈是否能在禁錮中活出自由呢?
我想到聖經所說:「基督釋放了我們,叫我們得以自由。所以要站立得穩,不要再被奴僕的軛挾制。」(加拉太書五章1節)我們是靠著基督得釋放,不是因為外在環境是否寬廣而得自由的。我們生命的本質是渴望心靈自由,若在防疫的生活心靈不自由,我們的身心都會處於不同程度的影響,甚至是受損的。
「人有疾病,心能忍耐;心靈憂傷,誰能承當呢?」(箴言十八章14節)身體的疾病、病毒的侵襲,我們有可能耐得住;但是心靈的損傷是更痛苦,也比較難復原。因此,縱有疫情不斷影響,我們仍要依靠上帝獲致心靈的自由。
談到心理的層面,許多心理學家主張,向人適度自我坦露,是邁向自我成長與幸福的重要步驟,可以打破與人的藩籬,也能在自我洞察中認識自己的心靈。比如在婚姻關係中,與配偶的坦露及良好溝通,與婚姻幸福感是正相關的;適度與朋友交談表達情緒的宣洩,也有助於自我成長。總之,與家人的自我坦露、與朋友的心靈溝通、與人與上帝的緊密關係,是達到幸福感、自我成長的重要部分。
在我的工作與服事經驗也有相同的印證,不管是過去自由往來,或是最近與人拉開社交距離的生活,只要能與對方達到心靈深度的談話,或者維持良好品質的關係互動,就能夠陪伴追尋者,找到他們的心靈自由與健康。在此分享三個行動建議:
1.為家人保留心靈溝通時間:
防疫使得家人相處時間變多,面對彼此變得很真實,包括看見孩子的遠距課程學習狀態,聽見孩子與同學線上打遊戲所關注的話題,看見另一半的居家生活習慣,當然也體會家人們面對家務分配的磨合過程……
留在家的時間越多,與家人關係能否更凝聚,亦或出現更多短兵相接的火花?這些片段都是我們經營家庭關係的時刻、密集交換想法感覺的平台,更考驗每個家庭怎麼因應內外環境、繼續往前走的力量。
心理學研究指出,夫妻伴侶之間每天若有20分鐘以上的心靈分享與溝通,就能達到親密關係的經營,因此,全天候居家的時間,我們不妨與身邊每一位家人,分享良好品質的互動時間,在尊重彼此當中凝聚家人的關係。
2.為遠方親友寄上心靈問候:
許多國外文獻顯示,疫情之下除了原有工作與收入銳減,或失業產生的壓力與焦慮,加上減少社交活動的關係,寂寞與孤單、壓力與焦慮是疫情之下共同的心理感受,而這些負面的經驗感受都可能排放在家裡面。
每個家庭都是一個情緒單位,雖說家人應該彼此分擔,但面對這樣的負向循環,我們都無法保證自己的家庭有足夠的涵容能力,或家人能隨時傾聽與支持。
然而我們可以藉網路科技與遠方親友聯絡關懷,不讓寂寞與孤單盤據心靈,不讓壓力與焦慮蔓延在每一天。我們與親友都因為疫情,彼此可以同理共感,找到相同的話題;原來花點時間藉著通訊,心靈的問候與祝福都可以傳送給遠方的親友。
3.為自己設置心靈加油站:
也許有人在疫情之前,常感受在生活、工作與家庭好幾方面的忙碌,好像是停不下來的旋轉陀螺,與自己的內在好疏離、好陌生。很多人都有一種特別經驗:雖然身處熱鬧人多的場景,但卻感覺與身邊的人們距離很遠,彷彿是背景;自己的心,此時卻感覺到無比空虛與孤單。
不過因為生活步調緊湊,即使感覺空虛與孤單,我們也未曾停下來思索,到底那份空虛的心靈是怎麼了?而我們在疫情之下,的確減少實質的接觸與互動,是否一樣感覺到空虛與孤單呢?
我想,此時此刻心靈也呼喚著我們停下來,聽聽內在真實的感受,花點時間沉澱與整理過去許多的生命經驗──也許想起過去與要好的朋友漸行漸遠,失落了友誼,可能是傷害了彼此卻未表達與澄清;也或許我們好想念逝去的家人卻沒有時間哀悼,而悲傷之情隱隱浮現。
也許從小到大,與父母親的衝突緊張關係,沒有修補機會,使我們有一種愧疚;甚至,童年遭受的創傷尚未有機會處理,只能負傷長大……
這些生命經驗在過去忙碌的生活,都是被我們壓抑在心靈深處,無從聽見、看見,但卻無時無刻影響著我們心靈的自由。疫情之下,我們終於有時間讓這些心靈深處的聲音浮現,找回並回應這些屬於我們生命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