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恩拾(溫哥華安提阿教會牧師)
經文:啟示錄十二章7-18節
馬丁路德在1539年撰文指出,有七大特質構成教會:上帝的話語、受洗、聖餐、赦罪與捆綁的權柄,教牧職分,敬拜生活,還有──令人驚訝的第七項是:受苦的十字架,忍受試煉與邪惡的逼迫。路德解釋說:藉著為基督受苦,我們與基督連結。受苦的十架,是七大聖禮之一,也是成聖原則。
受苦是教會的特質
這個講法在今天坐滿中產階級信徒的教會,可能不受歡迎。信徒想從講台上聽到的是愛、祝福、醫治、赦罪、興盛的保證;一週復一週,人們不厭其煩想聽這些信息。「受苦」?應該只是第三世界的講題!
但是,使徒們一直強調的就是「受苦」是教會的特質、存活的屬性。
當約翰看見龍從天上「被摔下來」,這表示此結果非牠所願意。龍自此失去尊貴地位和能力。剩下的一點點力量,只用來逼迫基督徒。不過,基督徒不必懼怕,只需要知道摔到地上的龍是會使我們受苦,多加提防就好。約翰讓我們認識天龍的身份和真面目:
龍就是「古蛇」(十二章9節):伊甸園中的壞角色,引誘沒犯過罪的人類夫妻,背離上帝,失去上帝的同在。古蛇不是普通動物,是「魔鬼」(devil)。這個名字不是形容牠外型恐怖,而是指牠的行為惡毒:藉毀謗與指控,把兩者分開。
龍還有個希伯來名字「撒但」( Satan)。意思是敵對者、控訴者。牠與基督的特性誠信真實,完全對立。牠是個不懷好意的語言操控專家,藉著精巧的話術,製造弦外之音,以話中有話誤導人與人敵對,分裂。牠善用語言,製造不信任,製造語意錯亂,使人誤入歧途。
基督福音本質就是真理
面對這樣一個語言操弄者,人或會被誤誘,但還是可以脫離陷阱。約翰說得勝的解方是「羔羊的血」,與「自己所見證的道」。基督的福音本質就是真理:上帝愛世人,祂的兒子流血代人死──永恆有效的真理。還有,人接受福音大能,就能揭穿撒但欺騙的話術。謊言不可能持久,福音真理要照明謊言的本質。
任何一個軟弱的基督徒,都可據此勝過龍。龍因此「知道自己的時候不多」(12節)──當上帝的兒子顯現,龍的末日鐘聲就響起,開始倒數計時。龍「氣憤憤地下到你們那裏去了」,以各種形式對基督徒迫害,有時嚴厲,有時討喜。
美物領人走向捆綁和痛苦
英國護教學家魯益師(C. S. Lewis)在其不朽的兒童文學名作《納尼亞傳奇》中,也提到龍的詭計。當男孩游斯特斯(Eustace)跟玩伴來到一個島。頑皮的游斯特斯單獨外出竟遇到暴風雨,到龍洞躲避,意外發現了寶藏。見獵心喜的他,把極多的寶石套在手腕,裝在口袋意欲帶走。
在避風雨中,他發睏睡著了。後因手臂戴滿寶物腫痛醒來,卻發現自己變成一條龍。他奮力要拔除令他疼痛的手鐲,卻無力拔下!游斯特斯急得大哭,向天空飛去。同伴們還誤以為天龍出現,要與他大戰。後來,一隻獅子引導他到山上水井旁。獅子要他脫下龍皮。他就努力一層層脫,卻無法脫完龍皮。
獅子要他躺下,親自為他剝皮。當尖銳的爪子刺入龍身時,疼痛直穿他的心臟。最後,龍皮完全脫落, 他感到舒暢無比。游斯特斯跳進水井,竟還原成男孩。原來,拯救他的獅子,是宇宙之王的兒子。
魯益師的故事,為這段經文作了有趣的註解。天龍對人最大的攻擊,就是用美物吸引人,把人變成牠的同類。如果不成,牠就吐出洪水淹沒人(啟示錄十二章15-16節)。那些看來像是寶的東西,其實帶給人無限捆綁和痛苦。龍口的洪水,就是美麗的謊言和惡劣的逼迫。
裹住人類靈魂的「龍皮」
美國牧師愛爾(Stephen Eyre)在1980年代,出書反省美國文化中六樣主要謊言。就像龍皮裹住人們的靈魂,我們若認識這六大特質,有助於屠龍成功:
1.物質主義(Materialism):
現代社會是建立在消費商品的基礎上。商人不斷創造缺乏感,刺激消費,以活絡經濟。看看我們手中的電子產品,機器,衣物裝飾,我們誤以為需要它們才能改善生活。
其實,許多「缺乏」是商人製造的感覺。我們依賴物質,更多用感官,導致屬靈敏銳度越加麻木遲鈍。過多的物質使我們在靈性領域,變得不講理,不易領受。感官需求強烈,靈性需求淺薄,生活憂慮增多。
2.活動(Activism):
生活被活動佔滿,活動給我們短暫的安全感,使人覺得沒有浪費時間,我們是重要的人物。「我做故我在」,基督徒文化也充斥活動。然而,屬基督的人是不會懶散不結果子,但也不會被活動佔滿生活。活動過多,使人失去人性、忙碌,卻不能結果子,靈性幼稚不成熟。
3.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
我不依賴人,我靠自己,生命最大的目標是追求滿足自己,追求自我成就。極端愛自己,成了生命的目標和內容。
4.妥協(Conformism):
渴望從人得著肯定與認同,我是別人眼中的我。當人沒有在基督裡的信心時,就得從別人得回自信與認同。怕跟別人不一樣,努力討世界的喜歡,使我們很難討上帝喜悅。
從有形到無形的部分,基督徒急著要求取周遭人認同,我們改裝了信仰中最重要的成分,以適應世界。
缺乏中單單仰望上帝供應
5.相對主義(Relativism):
每個人都不一樣,你信什麼不重要,只要你有信仰就好。包容、多元文化,是至上標語;世間沒有絕對真理,一切都是相對。我們被要求尊重差異性,但別人不必尊重我們跟他的差異性。所有的倫理道德價值都相對化,去中心化,演變成基督是多元中的一元。
6.世俗化(Secularism):
宗教是好的,但要放在對的位置──信仰不可跨出教堂。宗教不要干預社會或教育、政治。人們用基督的話「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來要求基督徒只能關在教堂圍牆裡談宗教,認為世界是不屬於基督的。
這六張龍皮,把基督徒包得緊緊的,很難脫落。這是今日龍的話術主戰場,我們該如何面對?
「飛到曠野,到自己的地方,躲避那蛇……」(14節)。曠野,有高度屬靈象徵含意。那是一個生活簡單,有缺乏不見得滿足,安靜到單調乏味的地方;但在那裡,人卻看得見上帝。
教會需要到曠野躲避龍──在缺乏中單單仰望上帝的供應。教會在前三百多年受盡逼迫,許多人成為紅色殉道者。君士坦丁大帝在313年使基督信仰合法化,逼迫減少,但教會開始向世俗妥協。從此,許多人進入曠野躲避龍,成為白色殉道士。
受苦,一直是使徒的教訓,是正統教會存在的要素。人們在曠野躲避法老追殺,等著進迦南。曠野使教會保持聖潔,讓教會繼續做真正的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