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梁敬彥採訪報導】公共電視歷史大河劇《斯卡羅》九月18日播出完結篇。導演曹瑞原特別選用詩歌〈耶穌恩友〉作為《斯卡羅》最後配樂,讓很多觀眾都很好奇所為何來?
曹導藉〈耶穌恩友〉盼撫慰族群傷痕與傷痛
曹瑞原導演透過《斯卡羅》官方臉書分享他選用〈耶穌恩友〉的用意和初衷。曹導分享,《斯卡羅》最後配樂〈耶穌恩友〉是一首基督教的讚美詩歌,在一戰時也曾被改編用以呼喚和平。
曹導盼望透過這首詩歌,撫慰曾經駐留在這島嶼上的眾生靈,以及曾經為這片土地付出、奮戰的各個族群,在他們心中所留下的那道深深的傷痕與傷痛,也表達他對這座島嶼最深、最深的敬虔與愛!曹導最後也向日前安息主懷的查馬克・法拉屋樂 masalu致敬及致謝。
看到《斯卡羅》完結篇最後的配樂是用詩歌〈耶穌恩友〉,曹導的屬靈遮蓋、全國禱告網絡總幹事潘劉玉霞牧師今天(九月19日)傳了一段文字為曹導打氣。文字內容如下:
昨天劇終,它留下了什麼?
你為土地、為神的國都留下了美好的見證!
感謝主在這個平安又混亂與矛盾的時刻,你發揮了你自己生命極大化的價值與影響力。祝福了、開啟了、寫下了偉大的一頁!
在猶太的新年裡祝福你與團隊、恩上加恩、力上加力、福上加福!
主也必使用《斯卡羅》能為堵住這塊土地破口的「修復師」。太棒了!
曹瑞原導演:大時代渺渺蒼生都為可以好好活
曹瑞原導演說,12集的戲,演員組找來超過6千人次演出,在135天的拍攝期間,至少有90天的日子都是凌晨5點多出班,恆春半島詭譎多變的天氣,很多時候只能耐心等待。現場其實有很多突發狀況,這個艱苦真的是他拍片以來最難熬的,可是他永遠會記住這段大家一起走過來的路。真的太困難、太辛苦,因為一切太難,太多時候無力抗衡、無能為力,靠著信仰讓自己降卑…降卑…降至最卑!
在全劇播畢後,曹導透過臉書分享,這次《斯卡羅》他把視角拉高,從生命的角度去觀看時代大漩渦下的渺渺蒼生,所有人在這場命運風暴的操弄下,都只能被迫跟著往前走及作決定!最後只是為了好好活下去!他的上部作品《一把青》以平視的角度,用角色故事的輻射去編織時代。而這次《斯卡羅》每個角色,都可能只是時代命運下的符號,反應著當時蠻荒 困窘 匱乏的年代。
在最後一集主角蝶妹遭到暗殺,引發觀眾討論「蝶妹到底是誰殺的?」曹導說明,蝶妹的死,到底是誰殺的真的也就不那麼重要了!去追索,只會陷入角色框架而變得狹隘把蒼茫宿命給侷限了。但這跟以往觀眾習慣隨著角色故事流轉的觀影經驗很不太一樣,所以 就造成了一些疑義、爭論了。視角不同,自然剪接結構方式也就跟著不一樣了。
耶穌是人們最好的朋友
潘劉玉霞牧師受訪時表示,曹導最近的兩部戲劇《一把青》與《斯卡羅》,雖然歷史及文化背景不同,但訴說的都是族群共融,弭平爭端與不同,可以在愛與接納中彼此共好。潘劉玉霞牧師舉例,當我們看到不相識的人需要幫助,或是像《斯卡羅》劇中的羅妹號發生船難需要去救援時,我們是不會問對方是不是跟我們同樣的膚色以及語言,而是基於看重這個人生存的權利而去伸出援手,這就是聖經裏所教導的「動了慈心」。
耶穌是我們最好的朋友,別人也是我們的朋友。潘劉玉霞牧師說,斯卡羅劇中的吳慷仁飾演的先人角色是一個在閩南客家和人以及原住民的夾縫中求生存的人,溫貞菱飾演的蝶妹則是一個本身就是多元族群通婚後的後代,但她卻面臨著不被接納和認同的困境,最後甚至還犧牲了生命。
潘劉玉霞牧師說,她常在講道中提到回復力的關鍵重要性,國家及文化都需要回復力,而這也是猶太民族從二戰之後能夠從流離中重新站起來的力量,而最大的接納,不是一篇動人的講道,而是可以真正把別人當成自己人,而這也是耶穌教導我們的榜樣及功課。
潘劉玉霞牧師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耶穌恩友〉傳遞了「當血戰終結之時」來呼喚戰爭止息和平到來的盼望,就像她鼓勵曹導的,在這個平安又混亂與矛盾的時刻,曹導發揮了自己生命極大化的價值與影響力,對於我們基督徒來說,聖經馬太福音五章9節清楚啟示我們,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潘劉玉霞牧師說,就像〈耶穌恩友〉的歌詞所闡述的「耶穌是我親愛朋友,背負我罪酖我憂」,耶穌是我們每個人的親愛朋友,在耶穌裏就有平安的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