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主筆】本月14日發生在高雄鹽埕區城中城大樓的嚴重火災,造成46人死亡,以及超過40人以上的傷害,這一場大火也燒出整個社會對於火災的創傷記憶,帶給整個社會極大的震撼與反思。
在災難發生之後,社會各界的關懷、救治、檢討等,如同預料的風湧而至,但令人安慰的是整個觀察起來,這次災後少了許多政治上的口水戰,而更多的是對於消防安全、危老住宅以及貧窮問題,我們社會究竟應該如何來看待與改善?
火災嚴重傷亡 顯露社會破口
城中城大火造成嚴重傷亡的原因相當複雜,但其中有一項是不可忽略的──住在這些老舊社區、公寓大廈的民眾,多半是社會較弱勢的貧窮者,他們在大樓防災維護的能力不足,連繳交公積金來組成管理委員會都做不到;以致我們看到一旦災難臨到,在基本的防災條件都不足的情況下,短短時間就奪走46條人命,造成嚴重災情。
這是一個迫切而必須真實面對的社會議題,那就是貧窮以及貧窮帶來的社會衝擊,我們究竟應如何面對,以避免類似嚴重的災難事件再發生?
自古以來,無論是疾病瘟疫、貧窮、階級落差等社會問題,人們常藉由三種方式來因應,其一就是用隔離區隔的方式處理,將可能導致整體社會傷害或困擾的族群,設限在一個管轄的區域內,以避免造成其他地區的困擾。這種方式不一定有明文規定,但所謂的貧民窟不就是體現了如此的社會運作嗎!
其二就是用教育與醫療方式,希望有效提升陷入不管是貧窮、疾病、犯罪邊緣的人們,讓他們的行為能越來越符合社會期待,並具有自立自養的能力,進而改善整體社會面對的困境。這樣的方式雖然用心良苦,但事實上教育是百年樹人,其效果常常緩不濟急;而醫療也往往是短暫的處置,大範圍的、大規模人數的處理,常常造成醫療資源的耗竭,而無法從根源有效改善此一問題。
最後,近代慢慢發展出福利社會的觀點,對於弱勢者、有疾病的民眾、或處於資源的邊緣條件者,整個社會發展出社會福利、社會救濟制度,希望在整體國家資源的投入下,能夠帶出一個較符合公平正義、機會均等發展的社會輪廓,讓即便是弱勢者或身心不方便者,都有機會重新站立起來,而不再單純仰賴零星不固定的救援行為。
被忽視角落 需社會積極作為
台灣社會的發展,其實見證了近代人類歷史上一個快速改變的縮影,但在這樣一個從貧窮到富足的歷史軌跡上,也並非所有的人都一起享受到這些經濟發展的成果。
不可否認的是還有許多人,出於各種因素陷入貧窮線以下的掙扎中。但生命總要找到出路,常常就會發展出許多社會中畸形的現象。例如在今日,集合住宅需消防管制的時代裡,為何一個大樓沒有必要的消防安檢,卻仍然繼續運作而未被提報改善,這就是一個畸形的現象。它的存在代表了公部門的消極以對,也反映了過去整個社會對此類問題的冷漠。
一場死傷慘重的火災,一方面顯露了政府應亡羊補牢,修正建築法規,更需以積極作為輔導住商混和、產權爭議、長期有安全問題的居住環境;另一方面也讓我們看到在不斷追求經濟與都市發展的過程,在熱鬧的都會當中,竟然有這樣的居住環境,住著許多失能、貧窮的弱勢長者,他們經濟無法負擔而落腳在缺乏管理的破舊住居。
主曾藉著先知耶利米對處於危機的猶大國發出警告:「你們要施行公平和公義,拯救被搶奪的脫離欺壓人的手,不可虧負寄居的和孤兒寡婦,不可以強暴待他們,在這地方也不可流無辜人的血。」類似的警告從舊約到新約,古時到今日不絕於耳;經濟與社會的不公義,需要整個國家與你我都在意關心。盼望藉此同時呼籲教會、機構和基督徒們,更多關懷支持身邊的弱勢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