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愛米
隻身在台北念研究所的棠棠,好不容易熬夜完成論文報告,夜裡她想起了南部家鄉獨居的媽媽,於是打了通電話關心。電話那頭,媽媽沒好氣地說:「你現在才知道打電話回來!!」感覺媽媽聲音微小,棠棠鼓起勇氣問道:「媽媽,您還好嗎?聲音好像怪怪的?」 媽媽回說:「小感冒,死不了!」媽媽接著問:「中秋節到了,你能回來嗎?」棠棠說:「不行!系上有活動。」媽媽怒道:「在外面自由自在,我就知道你根本不想回家!」語罷,啪啦一聲,就把電話掛掉了!
媽媽心裡委屈地想:唉!孩子翅膀硬了,飛得遠遠的,也不理這個家了。我落得孤單一人,究竟為什辛苦為誰忙?棠棠心裡也嘀咕著:熬夜唸書已經很辛苦了,打這通電話還被掛掉,好意的關心卻換來冷言冷語不開心,下次再也不打了!母女倆就這樣各自生著悶氣,心裡受傷….。
最親愛的!卻離「愛的感覺」最遙遠 表達需要好好學
類似的對話好像常發生在華人家庭裡,明明看重彼此,也為對方多所犧牲付出,但似乎就是感受不到愛;傳統觀念裡,談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孝順父母、夫妻同心、用心照顧孩子…,可是當我們用道理來經營關係時,卻覺得很有壓力,且長期下來也失去了耐心。家人關係本該是密切的,卻不懂如何表達,好像最親近的人反而離「愛的感覺」最遙遠。
其實家庭裡的愛很多,但許多時候伴隨著”怨”。怨是什麼?怨就是傷心跟生氣。傷心你讓我感到失望:因為愛你,所以期待你也能夠照我需要的方法愛我,可是你偏偏不懂我,於是感覺失望、難過、生氣,開始怨。其實愛的表達與方式都是需要學習的,才能愛得無「怨」無悔,輕鬆自在。
不要倚靠聰明 看輕別人 學習包容忍耐
學習愛,也需要學習忍耐,因為愛裡有寬容與等待。年輕人不要自以為有知識、有道理就輕視年長不懂科技產品的父母;妻子不要因為擅長家務,就輕看廚藝不佳的先生;不要倚靠自己的聰明去看輕別人,質問:「為什麼這點小事都不會?」我們是因為家人做對事,才愛他嗎?還是因為他是他,所以願意用一份無條件的愛來包容、忍耐與守候!?
換個立場想,我們希望家人們怎麼對待我們呢?是成功時才喝采?還是在困境時也能不離不棄、相挺到底!? 適時忍耐,接納寬容,懂尊重、不止息的愛才能走得長遠。
自己好才能全家好 幸福握在自己手中
我們常以為一家人就該滿足對方的需求,因此,我的幸福應該來自於擁有明理有愛的父母,善解人意的伴侶、以及孝順有成的兒女…所以,若我感覺不幸,恐怕是我的家人不夠好!?
其實每個人都希望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然而大家都是平凡人,都有自己的限制與軟弱。愛是給予不是等著供給,若能夠理解幸福的解答不在親密家人身上,而是握在自己手中,放了別人一馬,也給自己留一方寬容之地,心緒不再糾纏不清。
幸福要從此刻的自己開始,愛自己、與自己和好、讓思緒平穩正向,把幸福的鑰匙重新交回自己手裡,對自己負責,一個人快樂,二個人和諧,一家人才會幸福。
道理不能代替愛 同理才是愛
每個人都有他的限制,做不到或聽不懂的地方,如果我們可以同理、了解,陪伴對方多走一哩路,回應對方的需要,這就是愛了。
愛的行動是為了別人的需要,而不是自己的需要。當我們感覺自己很有道理時,也許先不要那麼快下結論和指導棋,因為道理不能代替真正的愛跟憐憫。愛是體貼他人的需要,並因著需要而開心地調整與付出。與家人互動時多些聆聽與同理,主動在對方的需要上甘心樂意的付出,關係必然舒服而溫暖。
愛要行動來加溫 愛要說出來
華人父母的感情較內斂,常以為講道理可以建立關係與情感,不習慣像西方人那樣常與家人親吻擁抱來為關係升溫,然而適當的表達情感才能感受到彼此的愛。所以我們要學習正確的表達及實際的行動,像是正面鼓勵的話語、貼心的服務行為、精心的陪伴聊天、溫暖的觸碰擁抱、用心有意義的小禮物、感謝讚美的心意….等,這些美善的付出,都是表達愛的具體方法!
捨棄「過度」期待 為愛留出路
家人當中很多的衝突與怨氣來自於,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你好,你為什麼不聽話?為什麼你不懂我的犧牲與委屈?….愛要能找到出路,也許要捨棄這樣自我中心的愛、有所期待的愛、講道理的愛。
學習尊重個別差異、同理家人想法、多陪伴、鼓勵、感謝、支持、常常發掘家人可愛、善意的地方,我們將會發現:「愛其實沒有那麼難!」
在家人的需要上伸出雙手 真愛是自在不是羈絆
愛,不只是口頭說說,更要有所行動。我們需要學習用新的眼光看待彼此的關係,看見他們的善意,也同理他們的軟弱與有限,一如他們無條件的接納我們;真心誠意地在家人的需要上伸出雙手,就能沒有牽絆地建立健康、自在的連結,享受自由、溫馨洋溢且歷久彌新的家庭之愛。(本文由果子傳媒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