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編輯 / 摩希
六歲的小祥坐在速食店裡有一搭沒一搭的吃著漢堡,另一隻手拿起薯條當飛機射,坐在他前面的父母此刻正急著整理桌上食物,準備趁商場打烊前買齊須採購的物品。看著眼前的孩子如此百無聊賴的態度,焦急不已的父母命令小祥:「趕快吃!我們得趕去商場採買需要的東西。」小祥卻仍慢吞吞地啃著漢堡,他不想吃,也不喜歡父母的口氣,似乎決心和父母唱反調。
有發現嗎?許多父母為了讓孩子聽話,常常直接下達命令,結果搞得親子戰爭爆發且事與願違,但情緒一來,仍會慣性使用這直接且粗劣的方式。其實,利用思考性的語言讓孩子做選擇,可以將一觸及發的親子大戰轉化縮減成孩子腦袋裡的衝突,把問題丟還給孩子自己處理,父母也不用再氣呼呼…。究竟,該怎麼做呢?
提供彼此都能承擔的選擇 訓練孩子獨立思考
思考性的語言是指提供孩子選擇權,使他能因著情境被迫去思考,也因為是自己做的決定,大部分的孩子都能接受做錯抉擇後隨之而來的懲罰。例如,小祥的父母可以這樣說:「小祥,我們的車子五分鐘後就會開走,這五分鐘你可以決定吃飽或待會待餓。」在這短暫的五分鐘,本來的衝突從餐廳轉進孩子的腦袋裡,孩子因為需要思考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而沒有時間吵鬧,父母則因釋出選擇權利而得到掌控和安靜。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要提供的選擇是彼此都能承受的選項,假如父母對小祥提出了「要嘛快點吃完跟我們走,要嘛就留下來…」的選項,若孩子選擇留下,父母其實是無法承擔這個選項帶來的後果,所以我們必須謹慎的給出選項。另外,當孩子在思考決定時,父母一直在旁邊叨念或責罵說:「你別忘了我們的車三分鐘後就要開了,如果你不吃東西就會餓肚子,你半夜會醒過來但沒東西吃,那時候你就難過了。」這些話語會讓孩子感到脅迫、不被信任,放手讓他作主,孩子們夠聰明,他們會記得自己做的決定。
讓孩子明白「放棄選擇也是一種選擇」 且堅定執行
小祥沒有在五分鐘內吃完桌上的食物,爸爸說:「時間到了,我們該走了。」小祥說:「但我還沒吃完。」爸爸說:「我已經給你五分鐘思考怎麼做了,如果你做不了決定,我就得幫你做決定了。」這時候有很多父母會感到頭痛棘手,因為孩子絕對不會乖乖跟你走,也許他會踢腳、會尖叫,引來許多眾目議論,但說好五分鐘離開就得離開,若就這樣算了,孩子也難從中得到成長。
當我們將哭鬧的孩子帶離店家時,有的家長會擔心為他人帶來困擾,然而,第一,他們可能只會覺得還好那不是我家的孩子,並為自己終於能耳根清淨的用餐而開心;第二,家長並不是進餐廳交朋友的,我們也沒有放任孩子肆無忌憚的胡鬧,所以無需過度放大擔心;最後,教養孩子本就需要付上代價,越想妥協的時候,越要堅持住。
讓後果來教導孩子 而不是父母的嘴
從餐廳出來後,父母就不再對這件事多加評論。深夜時分,小祥飢餓難耐的說:「我餓了。」這時父母千萬要忍住,別逮住機會就一陣數落,這只會讓孩子更加敵對與反抗,請同理他此刻飢腸轆轆的心情,可以這麼說:「一定的,我若像你一樣晚餐都沒吃,現在也會餓扁了。我猜你應該迫不及待想要吃到明天的早餐,我保證明天的餐點絕對美味。」說教這樣的事,在雙方都愉悅的狀態下才能發會最大的效果,若在情緒或氣頭上時說道理,不僅可能再次引爆戰爭,也會大幅度地削弱教誨的力度。
小祥在這次事件中學到的教訓,遠比父母憤怒加上威脅還要深刻的多,飢餓一夜的後果及肩上選擇的權力都是他學習成熟的種子。與孩子在教養上的諜對諜是每對父母最傷腦筋的課題,一昧的掌控或放任只會把孩子愈推愈遠,適時的釋放權力,讓孩子知道自己是被信任的, 也為孩子的承擔力打下根基,等他們將來離開父母守護的羽翼之後,就能為人生的每一個選擇負起該有的責任。
本文由 古典音樂台《愛的記事本》節目授權重新編輯整理 ~ 收聽本集內 (本文由果子傳媒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