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亭(牧師)
曾經有一段時間,某些教會團體強烈反對基督徒接觸哈利波特的小說跟電影,認為這當中跟邪靈有接觸。
怪的是,許多未信者朋友看某些基督徒禱告的方式根本就比哈利波特更邪門。
基督教書房有一大堆比哈利波特更猛的先知在書裡敘述上帝如何帶他逛天堂,他們還跟摩西與彼得等級的眾聖徒展開過不少對話,甚至有的還要經常跟上帝開業務會報,內容之辛辣把哈利波特甩開幾個星球都不止。不要說初信的人分不清真假,就連出身牧者家庭的我也曾經很羨慕這種超自然經歷。
可以確定的是:禱告的確是帶給基督徒最多困惑的話題。
哪些事情該禱告,哪些事情不該禱告?(例如中午該吃排骨還是雞腿?)
禱告到底怎樣才會有效?
禱告能把事情改變到什麼程度?
開口禱告跟安靜禱告有差別嗎?
一個人禱告跟一群人禱告有什麼不一樣?
禱告就是所謂的「集氣」跟「唸力」嗎?
方言禱告是不是比較有威力?
「宣告」的禱告什麼時候可以派上用場?
事實上,禱告相關議題真的可以出一本百科全書,而且每一個問題背後都可以有幾十種答案,令人無所適從。
但是如果真的回到聖經跟耶穌的教導,輪廓其實非常清楚。
主禱文是耶穌教導我們的禱告,約翰福音最後與門徒分離的時候記載的是耶穌自己的禱告,從這兩個角度來看,禱告真的是一件很單純的事:「就是跟神建立關係」
別忘了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並沒有改變他必須上十字架的結局,這個意外非但無損於禱告的價值反而幫助信徒回歸禱告的本質,因為在這個禱告中讓我們很清楚看見耶穌與天父之間的親密關係。
任何親密關係都不會用「一定要照我的意思...」來維護,更不會用「靈驗與否」來測試彼此的關係。
只可惜,就連主禱文都被我們拿來當主日崇拜當中的咒語,所有會背主禱文的信徒到底有多少人了解其中的意思恐怕也比元宵節的燈謎更難猜。
整個主禱文就是在幫助我們學會跟上帝建立親密的關係,呼喊了「我們在天上的父」之後,第一句話就是為全世界禱告叫做「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
然後就祈求國泰民安叫做:「願祢的國降臨,願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接著就禱告風調雨順,正是:「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
最後就為人際關係禱告:「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
結束以前再保平安:「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
然後就宣告得勝:「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祢的直到永遠」
掌握了這個主軸,我們就知道每件事都能禱告,那是基督徒跟上帝關係的自然流露。
如果相信了民間各種偏方,跟禱告民俗療法,很容易造成藍綠基督徒各自集結兵力,在凱達格蘭迦密山一決生死的畫面。
因為我們真的會把禱告當施法。
說實話,以今日的信仰氛圍,基督徒不禱告到「靈魂出竅」等級的飄忽,還真的很難在這個圈子混下去,而且會嚴重自我懷疑「不夠屬靈」。
用平常心禱告,讓聖靈自己來帶領,做得到嗎?難哪!嘖!嘖!嘖!
禱告到底是我跟神的事還是我跟其他教友的事?耐人尋味哪!
(本文取得劉曉亭牧師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