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盛夏的午後,張家榕協同「杉木藝術」(SUNWOOD.ART)藝術家團隊,在台北市立動物園台灣動物區入口處的「倒木」裝置藝術內,進行壁畫創作,饒富童趣的動植物生態系躍然呈現,非常吸睛。
在新生命小組教會藝術總監洪麗惠牧師的鼓勵及教會的培力下,不到30歲的張家榕,與志同道合的夥伴創辦了杉木藝術,結合台灣年輕的藝術文創工作者,共同投入公共藝術的創作。
杉木家就是藝術創作職場教會
杉木藝術的文創基地,位於臨近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臨沂街靜謐巷弄內、杉木藝術的公共藝術創作,在台北市立動物園、台北河堤腳踏車自行車道堤壁、和平籃球館旁的外牆、澎湖篤行十村眷村文化園區與中正堂等地,都可以看到。
張家榕並將杉木藝術團隊的群組命名為「杉木家」。因為他把杉木藝術當作(職場)教會,每個夥伴就是他的家人。
這篇報導的主圖,是張家榕大學時期開始的創作,One way,畫一條顯眼與隱藏、亮與暗,高與低的路。
他說。自己常常在思考,自己所走的路是否是正確的,選擇了一個吃力不討好的產業,一路上懵懂懵懂,邊走邊信邊學,感謝神,讓他有一堆神隊友,陪他走高山也陪他走低谷。
同時擔任杉木藝術執行總監的張家榕和團隊發起「杉林計畫」,舉辦文創市集、工作坊及講座,撒下「栽種藝術」的種子,盼望興起更多年輕人「藝」起來,讓人才輩出,茁壯成一片藝術之林。
張家榕說,神把連結本土藝術家及培育下一代有恩賜、潛力及熱情的年輕藝術人才的負擔,放在他的心中;杉木藝術要成為更多藝術文創工作者彼此交流、成長和共好的平台。
甫當新手爸爸的張家榕感謝主,帶領杉木藝術在台灣(含外島)都可以接到案子。他更是每天都為著神為他們預備優秀的藝術文創團隊,向神獻上感恩。
讓張家榕印象深刻的是,在疫情期間,他與團隊除了要防疫,更要頂著燠熱潮濕的盛夏天候條件,在雷陣雨不斷、三不五時還有蚊蟲叮咬的情況下揮汗創作。
感謝上帝保守,杉木藝術還是順利完成了動物園、成美橋自行車道堤壁,以及苗栗田徑場等公共空間的壁畫創作;其中一面位於動物園的壁畫,在貓纜十二月復駛後,搭乘貓纜就可俯視觀賞。
「我能從公共藝術的創作者成為創業者,真的是神一路的帶領及保守。感謝神,因祂有說不盡的恩賜!」張家榕引用哥林多後書九章15節向神獻上感恩。
從小體弱多病的張家榕,國中小時期沉迷電玩,暑假時更是跟一群同好,從早到晚泡網咖,成績鴉鴉烏的他,國中畢業後,什麼學校都沒考上。
後來,張家榕進了復興美工夜間部就讀。沒想到高一時突然發生嚴重的氣胸,「連呼吸都痛」。
走過休學及病痛低谷遇見神
張家榕猶記,當時為了要救命緊急動了手術,麻醉退了後,發現雙手雙腳都被綁起來,身上還插著維生的管子。在前後經歷四次的手術之後,他不得不休學。面臨死蔭幽谷恐懼的他,體重只剩46公斤,在要好的高職朋友邀約下,求神拜佛、打坐,甚至還睡在神桌底下。
試圖從傳統信仰中找平安,卻愈拜愈驚惶。張家榕復學後,因著好奇心,就跟著三個好友到他們聚會的教會去看看。在當了五、六年的慕道友,張家榕在教會詹鴻恩傳道(現為牧師),蔡岡廷區長(Matt 現為牧師)等教會家人的關心及代禱中,真實經歷到這位又真又活的耶穌。
張家榕說,成績很爛的他居然吊車尾考上台藝大,而且原本孱弱的身體,竟然出乎醫生及親友的意料,逐步恢復健康,從大學到創業,也在教會受洗、被訓練,,這都是神「出人意外」的恩典。
「我會去學藝術的初心,是從喜歡動漫,希望能有自己的創作,從熱情所開始驅動的行動!」張家榕感謝主,當初他大學入學考的學科成績非常爛,但術科成績都拿到90幾分,才有機會中榜。
張家榕也從國外的洞穴壁畫及公共藝術創作中得著啟發,看到那是集神學、社會學、心理學以及藝術與繪畫創作之大成,公共空間的壁畫及藝術創作,是可以很接地氣地跟公眾對話、傳達理念的。
他也在教會裏與「白熊」呂志文等藝術家朋友一同切磋、學習,杉木藝術的團隊,含兼職藝術家有30、40人,因為公共空間壁畫創作是需要團隊合作的。
靈感源自於神 創作訴說神榮耀
「藝術創作需要靈感,沒有人的創作不是從神而來的,神就是創意的源頭。」張家榕說,杉木藝術的共同創辦人共有3位,每個人的名字都有「木」,杉木除了接公共壁畫的案子外,也舉辦展覽和課程,希望從一棵杉木變成一片杉林,讓更多年輕一代的藝術家被興起、成全。
以士林磺溪的河堤牆面公共空間美化為例,就有1600平方公尺,每天都需動員超過十個人去畫,整整畫了兩個月,張家榕感謝主,即便是在疫情期間,神也帶領杉木藝術透過公開競標,拿到台北市立動物園公共空間全區美化的標案。
張家榕舉例,像是「倒木」裝置藝術內的壁畫,主要是想透過「畫」,訴說一棵看似凋零的樹木,卻因為與土地融合,化作養分,讓動植物生態系可以滋長,對遊客訴說著「新生(命)」的故事,非常有意義。
像全市美化河堤案,是由得標廠商邀請設計師及藝術家先繪製設計圖,再由張家榕與團隊負責執行繪畫。公共壁畫設計的原則是「在地創生及美化」,也就是結合在地的故事及舊有文化與新創產業。
像是南港的燒窯廠就會入圖、成美橋就會有龍舟及河濱入畫;臨近萬板大橋的水門堤壁,就會畫野雁以及生態物種;民權大橋下的河堤牆面就會讓下雨天的燒磚廠入畫,家戶爬到屋頂等水退的早期景象;這都是跟在地文化及產業結合,畫說風土人情故事。
結合風土人情畫作說故事
此外,澎湖篤行十村眷村文化園區的空間美化案,因為是知名歌手潘安邦及張雨生故鄉的所在;澎湖縣政府要將這個已經無人居住,但具有歷史及文化意義的廢棄老眷村,藉由文創來創新活化。
當張家榕和團隊進行老屋及牆面壁畫時,就有遊客在旁觀賞。他們在開始畫畫前,大量收集及閱讀關於篤行十村的文史及照片資料,讓六、七○年代的眷村場景,以寫實的3D互動畫法再現。後來眷村旁的民宿及中山堂,也是找他們團隊來進行公共空間及牆面的畫作美化。
「公共藝術的美學是需要培養的!」張家榕說,先有美感的賞析能力,再有美學的裝備,從展覽及課程的舉辦,讓更多有藝術恩賜的年輕人被發掘,可以「藝」起投入公共藝術創作的領域。
萬有都是神所創造,「諸天述說神的榮耀,芎蒼傳揚祂的手段」,張家榕虔敬地將杉木藝術的作品獻給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