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6 基督教論壇報 / 專題報導

【藝饗天開—原民藝術家】靈感來自純真大地 信仰是伊誕心靈深處的座標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 謝宜汝 追蹤
伊誕.巴瓦瓦隆2014年於法國若宏汀之家駐村創作。(圖/伊誕創藝視界提供)

【記者謝宜汝/採訪報導】用藝術品傳福音是排灣族藝術家伊誕.巴瓦瓦隆(Etan Pavavalung)的初衷。他曾說:「創作完一個作品,就是講完一篇道,當作品送到全世界展出時,觀看的不只是教會的會友;藉著作品,就能讓更多未信者,看見所要分享的道!」而他期盼藉由自己創作的作品,分享信仰中的「道」。

伊誕.巴瓦瓦隆的作品包括詩、散文、繪畫、版畫、雕刻、廣告設計、裝置藝術、攝影及影像紀錄等多元媒材作品,創作風格富有詩意及想像力。

出生在屏東三地門鄉達瓦蘭部落的他,靈感皆來自於純真大地,與生長在原鄉的記憶,呈現出原住民文化與信仰之間的關係。

信仰也是伊誕心靈深處的座標。他曾接受神學教育,對神的「道」擁有深入的思考,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與經歷,都想傳達族群自覺、靈魂甦醒,與信仰所帶給人的堅定和支持。

近年伊誕更發展出他的作品風格「vecik」(紋砌刻畫),透過打破形式的疆界,淬鍊出排灣族文化的美感與精神。「砌」指石板屋、山坡梯田堆砌的紋路;「紋」代表大地、山林等動植物紋路;「刻」雕刻刀雕出之線條;「畫」畫出季節變換之彩繪顏色,使作品與古老智慧相遇,也與基督神學對話,尋找內心的和諧與盼望的美學。

設計中表達原住民文化對自然的保護和敬畏。 (圖/伊誕創藝視界提供)

作品勇奪美國設計大獎
他的作品也備受國際注目,履獲邀至海外展出。今年九月,更為屏東縣瑪家鄉茂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禮納里遊客中心前廣場設計地景藝術作品——「圓.原.源」。該作品參加美國「2021Muse Design Awards」國際性設計競賽,在全球1170件參賽作品,勇奪「景觀設計類」銀獎。

作品「圓.原.源」創作概念取自原住民生命起源的意涵,作品分為廣場地景藝術、欄杆美化、遊客中心兩側立柱與外觀美化,並使用許多耐用且可回收的資源,如金屬、黃銅、磁磚、石頭等素材,使作品在山區中容易維護不易損毀,表達原住民文化中對於自然的保護和敬畏。

獲獎的廣場地景藝術中「同心圓」表述自我認同,存在自在、「住民原」刻畫在地藝文,原鄉氣息、「創始源」述說反璞歸真,生態和諧。表達出一份人與環境、人與人彼此欣賞、相互敬重的作品。

為了讓世界看見原住民藝術,伊誕.巴瓦瓦隆與另一位策展人徐文瑞花了兩年的時間,接觸140位當代原民創作者,走訪全台四十多個部落進行田調訪談,並邀請30位藝術家,舉行「我們與未來的距離──臺灣原住民當代藝術展」。今年的十月15日起,在屏東地區透過9個不同場域、30個獨立展出空間展出;是為臺灣原住民藝術做了首次大型聯展。

今年澳洲昆士蘭美術館主辦第十屆亞太三年展,伊誕與徐文瑞也受邀擔任台灣原住民特展的策展人,共有8位台灣原住民藝術家共同參與。伊誕試著以不同的方式將台灣原住民藝術與文化分享給國際。

創作靈感皆來自純真大地與生長在原鄉的記憶。(圖/伊誕創藝視界提供)

建立原民當代藝術理論 與國際對話
在台灣經歷2009年莫拉克風災後,位於屏東縣瑪家鄉的禮納里部落,聚集了原本瑪家鄉瑪家部落、霧台鄉好茶部落及三地門鄉大社部落的族人。族人們從深山遷居至此,他們經歷風災傷痛,努力重建家園。伊誕基於心中對族人的負擔與看見族人的需要,認為雖然族人經歷了嚴重的災害與傷痛,但是藝術可以提供正面樂觀、盼望的力量,期盼以公共藝術作品幫助族人風災後的心靈重建。

伊誕自從88風災後開始創作,這12年中間有很多人帶領和陪伴,似乎上帝把一雙手放在伊誕的身上,做為扶持帶領他前進的力量。這幾年除了創作以外,也往美術專業學習,不但從高師大美術研究所畢業,目前也台南藝術大學博士班進修,希望讓原住民藝術創作,與主流藝術和西方藝術之間產生更多對話,找到原住民當代藝術的理論,創造與國際對話的機制。

伊誕一直思索著原住民藝術的未來是什麼?近年更是希望可以與更多原住民藝術家、專家學者、策展人合作,讓台灣原住民藝術可以進入不同的路徑,讓國際遇見台灣原住民藝術之美。

「圓.原.源」獲國際獎項。(圖/翻攝自茂管處官網)

「圓.原.源」地景藝術創作。(圖/伊誕創藝視界提供)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