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0 基督教論壇報 / 新聞時事

藝術家宜德思盧信 在織紋、山海、信仰中編織生命的紅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 謝宜汝 追蹤
藝術家宜德思‧盧信(Idas Losin)。(謝宜汝攝影)

【記者謝宜汝/屏東採訪報導】「曾經有一位毛利藝術家告訴我,台灣對他而言是回家,不是出國。以前常常聽人說台灣是南島語系國家的發源地,直到親口聽到毛利人也這麼說,才真的讓我感到相當大的震撼!」藝術家宜德思.盧信(Idas Losin)張著大眼說道。

走進屏東美術館「我與未來的距離——台灣原住民當代藝術展」二O一展覽空間,看到宜德思.盧信的作品,可以從中感受到深層且豐富的文化氣息,包括海洋、島嶼、原住民符號、族群、意象,與對族人的愛等,在空間中流動著。

近年來她在國際大展上嶄露頭角,如亞太三年展(APT9)、法國洛宏汀藝術之家駐村,作品也在德國、美國展出深獲國際收藏家喜愛,如今作品也在屏東美術館、高雄美術館和花蓮縣石雕博物館展出。

藝術家宜德思‧盧信在屏東美術館導覽。(謝宜汝攝影)

藝術家宜德思‧盧信的作品於高雄美術館展出。(翻攝高雄美術館臉書)

對藝術家宜德思‧盧信來說,靈魂最深處的呼喚,是織紋、是大山、是大海、是家人、是族群,是從小到大一直陪伴著她的上帝。

宜德思‧盧信從小在部落長大,父親是烏來泰雅族人、母親是太魯閣族人,國中畢業後搬到台北,原本不想升學的她,在教會牧師鼓勵下進入復興美工就讀,後來到北藝大深造,自此建立了深厚的繪畫基礎。

然而她卻在北藝大求學時,因婚姻觸礁而陷入自我否定、嚴重抑鬱之中,還曾多次想離開人世。藉著與神的對話、禱告,並在母親的鼓勵下才走出來,接著前往澳洲走訪澳洲畫廊,接觸更開闊的藝術薰陶。在那裡她研究澳洲原住民的樹皮畫,以及澳洲原住民對大地顏色、自然顏色的運用等,這段過程啟發了她後續的創作計劃。

跳島計畫展開自我追尋旅程

2012年時,宜德思加入紐西蘭駐村藝術家的行列,並遇到毛利藝術家喬治.努庫(George Nuku)與翠西.塔菲奧(Tracey Tawhiao),從這些南島原住民藝術家的口中,聽到台灣原住民是南島語系文化發源地,帶給她相當大的震撼。再加上這些原住民藝術家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與藝術運用上的自由,激勵了她,促使她進行跳島計劃──透過走訪復活節島、夏威夷、關島、紐西蘭、大溪地、蘭嶼等六座島嶼,從島嶼文化藝術的碰撞中,在探索南島語系的同時,也追尋自我認同。

宜德思在復活節島時,畫下了《Island》這幅畫,波浪、島嶼用色鮮明。「復活節島對我而言充滿能量,是神聖之地,充滿藝術感,這個島嶼給我的感動是,它本身就是大型的美術館,是上帝的美好創造。」

宜德思在復活節島時畫下了《Island》。

她來到夏威夷時,也因著當地原住民女性不斷想要在現代社會裡恢復原住民傳統而深受感動。這群女性雖然想恢復傳統,卻不被傳統性別角色制約,回到傳統而超越傳統。

「這群女性,把傳統食物種回來、搭建傳統工作坊建築。當你進到家屋前,她們也示範古調吟唱儀式,用來回歌唱對答,這些經驗都令人印象深刻。」宜德思表示,對從小在部落長大的她來說,這些的確都是很熟悉的部落生活經驗,然而隨著都市化發展卻已逐漸消失。

左圖為宜德思與毛利藝術家喬治‧努庫合照,右圖為夏威夷原住民女性努力復原傳統文化。(受訪者提供)

宜德思‧盧信的作品《餵養》,將織紋、紐扣表現於創作之中。

織布是成為女人的一道門

「我是誰」、「我來自哪裡」是當代原住民藝術家必定自問的問題,而在宜德思心中,也有一個神聖的傳統項目,是她至今還未能達成的。「這個神聖的傳統項目是『織布』。對我而言,是成為女人的一道門。成為真正的女人,就要學會織布,才有紋面的資格。」

宜德思表示,對泛紋面民族來說,編織背後有著深厚的文化脈落、文化底蘊和文化規範,雖然對現代人來說,織布是機器在做的事,只是把織紋符碼輸進去而已。但是從古早開始,編織就是泛紋面民族的重要技術,每一個圖紋、符號,都是家族的重要語彙。

「我多次要跟母親學習織布,可是卻始終沒有定性,傳統的織布也蘊含著祖訓,你一定要成為什麼,才有資格做什麼,是很重的文化傳承。比如說『整經』(紡織術語)這件事,就需要安靜心靈,才能將那些很亂的線整理得好。」

宜德思的母親尤佑倍苓常常在部落、社區裡教織布,她也很期待有一天女兒能傳承這份古老的智慧和技藝。然而對宜德思而言,編織、織紋,早已是一個神聖的信念,深深烙印在她的心裡,並體現在每一幅作品之中。

「因為我不會織布,卻又很想將織紋符號表現出來,所以我的作品裡常常會出現織紋。我會把織紋符號、經緯線畫在作品上。」宜德思笑著說道。

透過織紋創作、跳島計畫等過程,宜德思逐漸找到了自我身分認同;她也和母親一起合作刺繡、軟雕塑等作品。例如宜德思與母親共同創作,將一條條自然的苧麻素材與鮮紅的棉線,運用傳統技藝手法相互纏繞出《編織生命的紅》。

「苧麻是泰雅族傳統的織布線材,是取自苧麻莖皮纖維的麻線。我的媽媽在自家的園子裡種苧麻,她會將一條條苧麻曬好存放著。這件《編織生命的紅》運用了媽媽種了十年的苧麻,經過日曬雨淋、嘔心瀝血的創作過程終於完成,也可說是與媽媽共同完成的作品。」

作品《編織生命的紅》。(受訪者提供)

宜德思的母親尤佑倍苓,是織布高手。(受訪者提供)

宜德思‧盧信(左三)隨身攜帶著四代同堂的照片,保留下阿祖紋面風采。(受訪者提供)

高山系列頌讚上帝的創造

宜德思不斷地以不同形式進行編織創作,在追尋族群文化生命的同時,也不斷地將她對上帝的頌讚化作作品。目前正在花蓮縣石雕博物館中展出的《台灣高山系列》作品,便是她對上帝所造的宇宙萬物的感恩。

「我每次進到山中,都會覺得心中特別寧靜、沉殿,並且深受山中的樹木、土地、花草所感動,我知道這一切都是上帝的創造。我走過的這些路徑、山脈都是祖先走過的痕跡。畫作中以大型紐扣的符號展現聲音表情,因為我會想像祖先們穿著傳統服裝,走過這些路徑時會有叮叮噹噹的聲音。除了觀看之外,也想將聲音的記憶表達出來。」

於花蓮縣石雕博物館中展出的《台灣高山系列》作品。

宜德思表示,有一首詩歌我很常唱──〈求你為我造清潔的心〉,對我而言,上帝是像家人朋友一樣的存在和陪伴,在我最憂傷時祂陪伴著我,使我沒有想要放棄自己。

從小在教會長大的宜德思表示,一路走來都可以看見上帝照顧她的奇妙作為,例如有一位常常來幫他們家中做修繕的長老夫妻。長老是一名很辛勤的布農族婦女,總是用上帝的話語來鼓勵她、為她禱告。

有一次長老祝福她:「求上帝讓宜德思的畫不只在台灣,也能在國際間被看見。」沒想到長老祝福之後,國際展出的機會之門便打開了,宜德思也相當感恩,將這些榮耀歸於上帝的祝福。

作品《BUNUN婦女》畫出為她祝福的布農族長老。

宜德思‧盧信的貝珠衣作品《Lokin》。

屏東美術館「我們與未來的距離」展出自十月26日至2022年二月27日。(謝宜汝攝影)

【相關閱讀】

是牧師也是藝術家 安力給怒新展從生命的探索中看見永恆的價值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