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柴邕
來到山里火車站,正好遇到自強號列車呼嘯而過;絕大多數列車都不會停靠這個小站,而是疾駛而過。每天南下北上的列車,停靠山里站的只有七、八個班次,等一班列車也要好幾個小時。
這裡是台東的山里火車站,一個進出站旅客載運量排名全台倒數第五名的車站,平均每天只有四、五位旅客在此搭車。下車的旅客多一些,不過也只有十來個,往往列車停靠了,卻沒有乘客上下車。
山里部落位於卑南溪畔,是個阿美族小村落,靠著東38線公路與外界聯接。這一條很小的鄉間道 路,幾乎只有山里村民在使用,還有刻意前來的觀光客。不過因著山里車站不易抵達,加上作家劉克襄在《11元的鐵道旅行》書中,描述其為「傳說中,到不了的車站」,讓如此不顯眼的火車站反而成了秘境,成為許多遊客喜歡一 訪的景點。
傳說中到不了的卑南小站
猶記造訪那天是平日下午,前後大概遇到了廿幾位遊客,顯然超過山里車站一整天的總進出站人數;車站前停了幾台車輛,表示這些遊客並非搭火車而來。現在旅遊資訊夠豐富,雖然山里地處偏遠,但不算難找。
所謂的「偏遠」其實不在於距離,這裡是台東火車站的下一站,兩站相距只有8公里;而這段鐵路絕大多數處於隧道中,一連穿過共七個隧道,就抵達山里車站。這表示「山里」正是位於山裡,而當初「山里」的命名就是這麼來的。
山里車站是個年輕的車站。台東線鐵道開闢之始,僅行走於花東縱谷間;1982年東部鐵路拓寬,鐵道截彎取直,從台東站一路往北穿越山里地區的群山,接上鹿野繼續北上。過去交通不便的山 里,也因鐵道經過而設了車站,讓村民多了一條對外聯絡的路線。
不過山里人口不多,加上活動空間多在本地,從旅運數字來看,似乎對鐵路的需求不大。這是東部幹線與西部鐵路極大的差別,透過鐵道通勤的民眾顯然非常少。
福音前進到山里
早期還沒有鐵路通過,東38線也還不是公路,部落居民出外是沿著山壁小徑,時而涉水,時而攀岩而行。當時人們不太與外界接觸,不過卻還是有外人進來了,他們是台東的宣教師,帶著基督教信仰進來了。
1950年代,駱先春牧師與一些信仰前輩,就在如此交通不便的情形下,進到山里傳福音。最初有五戶人家信主,全盛時期達廿戶人家,信徒就地取材,撿拾溪邊的石頭砌成了教堂。後來因人口外流,信徒流失,近幾年山里教會停止了聚會。不過小而美的石頭教堂維護得很好,加上村民自發整理周邊環境,現在山里教堂與山里車站竟都成為部落兩大旅遊景點,是拍照打卡的好地方。
另一個景點是山里隧道群所穿越的群山,被稱為「小黃山」。這個景點從山里這頭看不到,而是要從對岸的利吉望過來,就可看到類似中國黃山的樣貌,只是規模小了許多。
鄰近荒蕪之地 仍結豐盛果實
對岸的利吉,離台東火車站只有十幾分鐘車程,過個利吉大橋就可以抵達。不過,自行前往利吉的交通極其不便,當地居民甚至稱利吉是台東的第三離島(另兩座是真正的離島:綠島、蘭嶼)。來到部落看到牆上畫作得知,原來過去進出利吉不是涉水就是搭乘流籠,真的不容易。
山里那邊有小黃山,利吉這邊有利吉惡地(又名月世界),都是地質奇觀。此地位於菲律賓海洋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碰撞處,特殊的地表,加上雨水沖蝕土壤,造成寸草不生的荒蕪景象。這裡現在被規畫為利吉惡地地質公園,也設置了步道,是值得走訪一圈的景點。
利吉月世界的規模不大,反而容易親近,可以藉由步道走近觀看。這在地質學上稱為惡地的月世界,樣貌不太討喜,光禿禿又龜裂的地表,僅有極少的野草生長其上;仔細觀察會發現,草是生長在惡地上的淺土,可能哪天大雨來臨就會把淺土沖走了,恢復成不毛之地。
不過,緊鄰月世界的利吉村落,卻有一片沃土。這裡住著對岸遷過來的阿美族,還有各地移居來的漢人,一起在這裡建設家園。部落的介紹寫著,這個社區盛產釋迦、芭樂、芒果、小番茄、百香果、香蕉、酪梨……。很難想靠近惡地的小小村子,卻能結出如此豐盛的果實。
好土中成長 強壯信仰的根
這時想到聖經中撒種的比喻,挺適合形容利吉這地方。撒在月世界的種子,生長出來一下子就被沖走;撒進利吉社區的好土中,就能繁盛生長並結出很多果實。
利吉社區中有基督教與天主教的教堂。基督教會最早也是由駱先春牧師與信仰前輩帶進來,時間點比對岸的山里教會早一、兩年, 兩個部落的宣教工作實在是跋山涉水。另有一間天主教堂,時間點比基督教會晚十年,依然是在交通不便的年代,設教的過程同樣艱辛。
種子撒入好土才有機會發芽,長大的過程,需要不斷澆灌,還要避免土壤流失;即使已經長成,還是有很多外在因素會產生傷害。植物的生長如此,信仰與宣教也是,偏鄉的小教會設立不易,在人口外移以及其它因素的沖蝕下,能夠維持更是極大的挑戰。
踏上旅程,前往下一個村子尋找不同人們的故事。艱辛的挑戰、喜樂的成功,在每個村落交織著,是過去式,現在進行式,也是未來持續要面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