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6 天路客

找到此生的計畫——思想電影《倒數時刻》

檢舉
徐硯美 徐硯美 追蹤
強納生.拉森是一位才華洋溢的劇作家。(劇照提供:Netflix)

◎撰文——徐硯美

「計畫通」這個詞彙,是從日本動漫轉入台灣的流行語彙,意思就是「一切按照預想進行(或發生)」。許多人都想獲得「計畫通」的能力,可能是短期,一天或一週;也可能是中期,一年或是數年;更深層地,我們是否有一個埋藏在心底的企求──此生都能處於「計畫通」的狀態之中?

我們有著「計畫通」的企求,接著下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做?」或更直接問:「如何得到?」但我們卻鮮少想到一個前提:「我的計畫目標從何而來?」

人很少問目標從何而來

這是人生當中非常容易「卡關」的原因,因為我們也許不知道,原來自己想要得到的,是絕大多數人都想要的。當設定這些作為目標的同時,就等於將自己擠進了「集體」的計畫之中,以致於我們一邊抱怨自己的優勢不再,抱怨著競爭壓力,但就是不肯再多問自己一個問題:「為什麼大家想要的,就是我想要的?」

因為歷史因素、動盪的時局、不穩定的經濟,上一代或者更早的教育,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盡可能地淡化人的個性,並強調集體性。如果朝這個方向努力,確實比較能帶來可預測的人生;也比起尋求個人興趣與個人使命實際許多。於是,設定出一個簡化的目標:「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做好自己,有餘力時就去照顧他人。

然而當我們將「窮與達、善與濟」的詮釋,限縮在物質經濟上,「功成名就」四個字,就成為不知多少世代的人集體追求的目標;但是,回到信仰當中,回到上帝對人的心意、一種終極的「呼召」,從創造之初就為人擺入的「原廠設定」來看時,這種集體的目標,就變成一個值得反思與審視的問題了。

拉森長年追夢卻也陷入生命關卡。(劇照提供:Netflix)

長年追夢卻陷入生命關卡

近期在影音串流平台Netflix上檔的歌舞劇情片《倒數時刻》,故事改編自知名百老匯音樂劇《吉屋出租》(Rent),為美國已故劇作家強納生.拉森(Jonathan Larson)的同名作品;也因為拉森的現實人生穿插於電影之中,占了很大的篇幅,因此這部電影也可以說是一部半傳記電影。

拉森(安德魯.加菲爾德 飾)是一位住在紐約老公寓的音樂劇創作人,他自廿二歲起撰寫一齣名為《傲慢》的音樂劇,已長達八年之久;眼看自己將要邁入卅歲,他覺得自己離「成功」越來越遠。不過拉森的才華依舊洋溢,由於電影用音樂劇的方式呈現,劇中三五好友在拉森公寓中聚會的場景,他隨口一哼,一首精彩的歌曲,詞曲兼備地就能讓現場眾人,陷入他所打造的音樂劇世界中;但是,拉森卻始終沒有得到百老匯製作人的青睞。

他參加常態性的音樂劇工作坊,在那裡分享自己的作品,看著電視上當時一位非常成功的音樂劇作家史蒂芬.桑坦的作品被轉播,讓拉森欣羨不已。現實生活中,他入不敷出,幾乎繳不出家裡的水電費,連與女主角蘇珊(卡雷莎.強生 飾)談起戀愛,都因為生活過於不穩定,而想著要到另一個地方找工作。

好友們來到拉森的公寓聚會。(劇照提供:Netflix)

平日在早午餐店打工的拉森,在承受顧客高壓的刁難、面對友人在行銷推廣公司為他介紹撰寫廣告文案,以及廣告歌曲的工作時,他總會陷入拉扯:到底要放棄撰寫音樂劇的夢想,回歸實際卻又讓自己沮喪的生活,還是要繼續堅持下去?

於是,他把這些想法全都歸結於「三十歲」了,好像是一個不能再繼續作夢的年紀;《倒數時刻》這部劇名的英文為《Tick,Tick...Boom!》,就是倒數計時的炸彈即將爆炸的意思。

我想我們許多人都與拉森一樣,把年紀的關卡視為生命的關卡。總有人會告訴我們,這個年紀要做到什麼,要有什麼樣的成就才叫「基本」、「起碼」;好像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也一直在追逐著各種的標準。

拉森一邊在早午餐店打工,一邊思索人生計畫。(劇照提供:Netflix)

使命最重要的是一生

然而《倒數時刻》很特別的一點,也是源自於拉森的真實生命,就是他並沒有真正享受到世俗的功成名就。在《吉屋出租》整體排練結束後的幾個小時,拉森便因為主動脈瘤逝世,也就是說《吉屋出租》的首演日,他都沒親眼看見。拉森無法想像,這齣音樂劇在後來數十年間,感動了無數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並且被無數次改編成為膾炙人口的作品,也成為了美國百老匯第七長壽的劇碼。

電影中,拉森千辛萬苦完成第一部《傲慢》的音樂劇試演後,卸下心中千斤重擔。當時他急迫地想知道前來看劇情的百老匯製作人,以及劇評人對劇的評價,因此他不斷地打電話給自己的經紀人;但是到最後,經紀人告訴他兩件重要的事:

一、作為劇作家,不會因為一齣作品就登上事業巔峰,而是需要歸零,繼續寫下一齣;

二、不要寫你不懂的東西,寫你懂的,關於你自己的。

這通電話,既像是生命的重錘敲碎了拉森一直以來的幻想,也像是一道晨光,照破了他的迷思。

原來,他一直把目標放在「一時」,將所有的才華都投注在一齣作品中;卻沒有想過,如果創作音樂劇就是他的才華,他不能只有一時、只有一齣,也不能只有「被看見」,而是要把自己放在「一生」的時間維度之中。不管未來如何,都是每個堅持不懈的當下的累積;而當拉森這樣想的時候,即使他僅活到三十二歲,這看似「一時」的人生,卻創造出超越一生之久的價值。

《倒數時刻》劇照。

一生最重要是造物者的心意

生命的「計畫」與集體的「計畫」,兩者最大的差異就在於:集體的計畫,人是把目光投向社會的期待與定見;生命的計畫,人則是把目光投向創造生命的上帝。

電影提到拉森後來的作品之所以會成為經典,是因為他不斷叩問許多沉重、當代社會不願意面對的問題,也叩問自己生命許多的問題。我想起保羅在前往大馬士革的路途中遇見上帝,他一樣提出了兩個生命的大哉問:「主啊,你是誰?」(使徒行傳廿二章8節),以及「主啊,我當作甚麼?」(10節)

這是從信仰思考我們生命計畫的關鍵問題。我們的生命或長或短,都在上帝的計畫之中,我們的才華本就是出自於上帝的呼召,二者是計畫與完成的兩端。當我們重新思考,並且願意從這個問題出發來尋求生命的計畫時,筆者相信我們將不再被階段性、社會性的計畫所限制;當與上帝連結時,我們便不是靠「機會」,而是走入使命與恩典之中。

相關新聞:

《倒數時刻》二代蜘蛛人安德魯加菲爾德找到耶穌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