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鴻信(基督教研究智庫理事長)
「逆轉勝」通常用來形容一場「反敗為勝」的體育競賽,從面對劣勢,卻克服劣勢而轉為優勝,使得逆勢翻轉顯得特別可貴。
反對最激烈也是最常佈道之處
馬偕從來不害怕面對敵對者,縱使屈居劣勢,仍有雄心壯志要逆勢翻轉。他在自傳裡寫著:「那年的秋天,我們第一次去雞籠,途中我們路過北部最大的都市艋舺,那裡的人們對我們的仇恨最深。有很多人跟在我們後面辱罵並向我們丟石子。」一路面對叫罵、攻擊、意圖搶劫的攔阻,馬偕與阿華在夜晚風雨中勇敢地摸黑前進,直到抵達雞籠。阿華即馬偕第一個學生嚴清華。
艋舺一向是反對馬偕的勢力最為激烈之處,卻也是馬偕最經常前往佈道之處,呈現他一向愈挫愈勇、屢敗屢戰的堅毅決心。
當地人反對馬偕激烈的程度,如日記記載:「晚上去艋舺,有大批群眾,而且非常激動,其中一人還手持一根長長的火炬,把它放在椅子上要燒偕師母,並大喊:『來痛揍他們吧。』激動的群眾從前、後、旁邊圍住我們。」
馬偕卻把面對這些反對勢力當作家常便飯,前一晚才在艋舺經歷生命威脅,隔天卻若無其事地出遊:「閏虔益和我去硫磺溫泉,並在那裡吃飯、四處逛逛,看到滾燙的水冒泡泡,聲音像大得像蒸氣機等等。」
從害羞懼怕到不以福音為恥
馬偕與阿華在雞籠一間廟宇的廟口唱詩,群眾圍攏過來,馬偕邀請阿華向他們說話。起初阿華顯得猶豫不決,「他聽到了他的舊識和同胞對他的嗤笑和謾罵,所以當我請他講幾句話時,他靜靜的把頭俯得低低的」。
於是馬偕帶領阿華唱聖詩《我認救主無驚見誚》(不以為恥),奇妙的轉變來到,「他看著那些憤怒的人群,用一種心中篤信且不害怕的安詳清晰口吻說:『我是一個基督徒,我敬拜那位真神,我不能拜那些老鼠可以咬壞的神明。我不害怕,我愛耶穌,祂是我的救主和朋友。』」
這真是一個偉大的時刻,那一天,本地基督徒竟然站在廟口對本地人宣揚基督福音,縱使群眾反對聲勢浩大,阿華卻無視於任何威脅與嘲弄,表現與師父同樣追求逆勢翻轉的心志。
堅持逆勢翻轉只因深信神掌權
1895年來台的宣教師梅監務觀察,生活在本地,傳統文化仍主導一切,基督教信仰當時並未給本地基督徒帶來充分的基督教情操,尤其缺乏的氣質包括「英雄氣概」(heroism),諸如「好死不如賴活」以「活下去」為最高典範,「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的阿Q心態,「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自私自利,都是遠離英雄氣概的文化特質。
從流行文化可見,台灣歌仔戲常以哭調仔聞名,台語流行歌若非描寫舞女就是黑社會悲哀,許多台灣電影處處充滿悲情,直到魏德聖、曹瑞原導演才開始改變這些風氣,帶動英雄氣概的風格。
在這種固有文化薰陶下,人們總是逆來順受,在強勢的反對者面前忍氣吞聲。然而馬偕卻呈現了一個典範──追求真理不懼權勢威逼、堅持逆勢翻轉決心不變,這種決心建立在堅強的信心,對上帝主權有深入的看見,縱使深處逆境,仍然深信上帝掌權做王。馬偕的見證使我們的眼睛為之一亮、大大驚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