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亮(教授)
「各處糧食缺乏」(阿摩司書四:6)
「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馬太福音五:6)
我在唸高中時,有種深深的虛空感,常問:「人生的意義在哪裡?」、「讀書的意義是什麼?」等,後來,我才知道這些問題,是上帝的作工,1972年,我在高三時,信主的原因之一。
我一進大學,再也沒有聯考的壓力了,我在大一上,就決定大學四年,把新舊約聖經好好的讀一遍,我應該認識所信的主,這成為我的禱告。我邊讀邊禱告,期待上帝讓我明白所讀。我不在乎別人說甚麼,只在乎聖經說甚麼。
我每天晚上讀一點聖經,讀後到學校的宿舍外,散步默想,而後回來,寫讀聖經心得。我渴慕認識主,對真理的飢餓感,來讀聖經。即使到今天,我依然讀聖經、禱告、默想、與寫讀聖經的心得。
出社會後,我看到有人對權力飢渴,有人對金錢飢渴,有人對名望飢渴,有人對美食飢渴,有人對感情飢渴等。我跟這世界,比較格格不入,我做我該做的事,空下時間,來讀聖經。我在剛強時,讀聖經;我在軟弱時,也讀聖經。我單純的讀聖經,一遍又一遍。
我相信許多問題的關鍵,不再乎人怎麼說,而在上帝怎麼說;不在乎人怎麼做,只在乎上帝怎麼做。我才知道年輕時,對聖經的飢渴慕義,是主很大的保守。
我用上帝的話,與人分享福音,我相信所有疑問的背後都有同樣的問題,就是人缺乏上帝的話。只要有一句主的話,人就活了,那是主的工作,不是我能做的。
讀聖經的飽足感,來自聖經裡的一個字,或是一句經節,在閱讀時有新的體會,就是飽足,就是喜樂,也是讀聖經時與主的同行。
「飢餓」,對很多方面是負面的涵義。但在認識真理上,是上帝的祝福。
(本文取得張文亮教授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