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不若夢—從傳道書刷存在感1》存在感何處尋?(上)
2021-12-17 好牧人

《浮生不若夢—從傳道書刷存在感1》存在感何處尋?(上)

檢舉
劉幸枝 劉幸枝 追蹤
“Still Life with Ham, Lobster and Fruit”, by Jan Davidszoon de Heem, 1653

◎劉幸枝(牧師)

住棚節,被稱之為「耶和華的節期」(利未記廿三章44節;民數記廿九章12節),也被視為喜樂的節期(利未記廿三章40節;申命記十六章13-15節)。

在這段時間,猶太人會刻意搭建一座脆弱、不堪一擊的簡棚,然後盡可能的裝飾它,接著湧入街頭巷尾、歡樂地用手揮舞著棕枝、桃金鑲枝、柳條、香櫞果,向上帝表達感恩與敬拜(參利未記廿三章40-41節)。在整個為期七到八天的熱鬧慶典中,陪伴他們的除了親友、美食、歡唱,最不可缺的就是《傳道書》了。

透過傳道書進入儀式感
住棚節這個充滿儀式感的節慶,以誦讀傳道書揭開序幕,曾經有一位傳道者化身為智慧的國王所羅門,在召集的大會中大聲吟誦著:「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傳道書一章2節)這句經典台詞成了空谷跫音,傳道書一章2-11節的開場,更成為千古傳唱的經典序曲。

不管是英國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俄國文豪托爾斯泰的自傳《懺悔錄》、美國小說家海明威的《太陽依舊升起》、伊朗裔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萊辛的《時光噬痕》,以及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在國會演講的林肯總統,都曾摘錄其中幾段經節,心生共鳴。

當代作家沃爾夫(Tom Wolfe)也說:「就我曾經所見所聞,這本書在我看來是全世界最高貴、最睿智、最有力道的書卷──它也是詩歌、辯采與真理最盛開的花朵。我並非想對文學創作做出教條式的點評,但我不得不說《傳道書》是我看過最棒的單卷著作,其中的智慧恆久深刻。」

傳道書是部古舊的經卷,卻也是歷久彌新的生死學名著。在古老的農業社會,猶太人從陽曆九、十月間的提斯利月,展開他們新的年度。就在節期周流之中,他們再次從這卷書中重建存在意識,因為生命的刻度又往前推移一格。

從儀式感進入存在感
在此前夕,他們結算過去一年的收穫,享受倉廩充實的成就。在度過提斯利月一日的新年,以及十日的贖罪日後,緊接著為期七至八天的住棚節。他們在會堂裡前後晃動著自己的身軀,如同蒼穹下的小小火苗不住地燃燒,銘記著傳道書中每個段落,化為其中大會的一員,身歷其境地聆聽存在大師振聾發聵的提醒──

眼前的這些都會從人間蒸發,世上汲營的一切將成為捕風捉影。死亡是無情的通膨,讓人生一切籌劃好的經濟效益迅速貶值;讓您在地上賴以維生的存在感,成為一縷輕煙隨風飄逝。這就是日光之下的虛空和捕風!

過去幾年,許多學者都想重新翻譯「虛空」這個字。虛空(Hebel)和捕風(Ruach)有七次並列出現在傳道書中。兩者原文皆可譯為「氣息」,因此可譯為:一口氣、一場霧氣、一團水蒸氣。

「虛空」這個字在傳道書出現38次,它是抓不住的氣體,轉瞬消逝的蒸氣,想抓也是白抓;「捕風」好像一團難解的疑雲或迷霧,想破頭也想不通!

傳道者又化身為一位生命的導覽員,帶著我們遍遊日光之下的世界觀。他故佈疑陣,既贊許死亡,又認為活著是好;既稱揚智慧,又直指智慧有限;既歌頌享樂,又提出鄭重警告;既肯定勞碌,又批判人生常是一場徒勞!

他把我們領進生命迷宮,讓我們看見在日光之下,想憑自己的經驗或智慧去開創美好人生,是行不通的。他刻意製造許多矛盾,透過自問自答、自言自語,引導閱聽者去思考生存的價值與意義。

虛空畫布的違和感
在傳道書中,除了虛空之外,另一個常出現的字是「日光之下」(一章3節),整卷書共出現了32次。這個字的原文就是「太陽底下」。西方諺語:「太陽底下無新事」,就是引自傳道書。

從塵世的眼光來看,在太陽照射下的地球,不管是進入AI世界、網路時代,人類的歷史無非是生存與死亡、得到與失去、戰爭與和平、工作與享樂、喜悅與悲傷……。一切哲理不過是老調重彈,一切世事不過是復刻以往,我們在其中孜孜矻矻,汲汲營營。

傳道者拋出的第三個關鍵字:「勞碌」(一章3節),在傳道書就有22次,指的是做苦工、勞力或栽種。就像農夫一樣,每年定時播種、耕耘、收割,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我們現代人不也在上班與下班、週間與週末、恆常與偶然之中努力追求,直到死亡的那刻來臨。

得惠於傳道書的靈感,在十六、七世紀時期,荷蘭和比利時一帶的尼德蘭區流行起了虛空畫」(拉丁文:Vanitas)。在這一系列的畫作,有的畫家把生命鋪陳為一場筵席,餐桌上擺著精緻的金銀器皿,可是全部都東倒西歪,破碎凌亂。桌上的佳餚好像只吃了一半,剩下的都開始在變壞。昏黃的燈光下,有一顆削皮到一半的黃色檸檬,在視覺上讓觀者口腔裡感到一股酸澀。

"Still Life with a Peacock Pie", by Pieter Claesz,1627

事實上,有許多的虛空畫都以削皮到一半的黃檸檬來表達「時光正在流逝」,而圖畫中的金銀器皿和佳餚強烈影射出:留不住的好時光,沒有什麼是長存的。

這種畫作讓人感到有點怪異,就像猶太人在歡樂的場合中誦讀傳道書一樣。這卷書好像是畫中那顆長得像香櫞果的檸檬,讓人內心產生一種違和感。這卷書也鋪墊了幾段看似自相矛盾的經文,刻意突顯出人生會面對的衝突和難以掌握的景況。

勞碌補風能得多少利潤?
傳道者提到了第四個傳道書中的關鍵字是「益處」(3節),這個字在全書出現10次,原是商業用詞。當人們做生意,會計算能夠得到多少利潤,從事交易行動,可以得到多少好處。只不過,人生到底要怎麼計算才能夠穩賺不賠呢?好像不可能是這樣吧!

想想,我們一生花多時間投資在自己的外貌、健康;投資多少時間去學習、提升能力,然後爬到主管的位置。到頭來,我們還是老了,必須要退休,還是要交棒。有誰能在人生的投資上穩賺不賠呢?到最後還不是一切歸零,空空地來到世上,空空地離開人間。

因此,傳道者捫心自問:「這有什麼益處呢?」就出現了三次(一章3節、三章9節、五章16節)?意思是:「在日光之下這樣的勞碌……,生命能得到多少利潤呢?」(未完待續)

相關文章:《浮生不若夢—從傳道書刷存在感2》存在感何處尋?(下)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