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7 基督教論壇報 / 雅歌閱讀

馬偕1885的聖誕夜:攏是為基督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馬偕師徒在牛津學堂前合影。(典藏者:真理大學校史館,來源:臺灣古寫真上色)

◎謝大立(溫哥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兩千年前第一個平安夜,在伯利恆野地的牧羊人,夜間看見主的榮光四面照射,聽見賜給萬民極大喜樂的信息;牧羊人雖然驚惶卻立即行動回應呼召,成了第一批福音使者(宣教師)傳好消息給人知道。他們被福音找到,去經驗福音,並到處見證、宣揚基督福音──這個使人有盼望、信心、喜樂以及平安的好消息。

距今136年前的平安夜,馬偕牧師在雨中巡視新店教區,全身濕透走在泥濘地,雙腳疲憊酸痛。馬偕對自己說:「別管它,一切一切都是為了基督(All for Christ. 攏是為基督),不是為了錢,不是為了名。」(馬偕日記1885年十二月24日)

馬偕留下許多美好的信仰遺產給台灣教會,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支撐他用全生命投入海外跨文化宣教事奉的信念──攏是為基督」。這樣的表達經常出現在日記中,特別是1885年,那是法軍侵台的脈絡下,所形成一種對福音工作的終末迫切感。在那一年,馬偕和北台灣教會到底經歷了什麼呢?

法軍侵台  教會遇難
1884年,清法戰爭爆發,八月5日法軍砲擊基隆砲臺,九月登陸占領基隆港及附近一帶,十月法艦現蹤淡水港口炮轟砲臺埔及淡水市街。直到1885年六月9日簽訂《清法新約》,法軍撤出基隆、澎湖,停止對台灣的封鎖才告結束。

當時馬偕的處境內外交加,外有法軍砲擊,內有重病侵襲,以致他數日不省人事,險些喪命。回憶錄《福爾摩沙紀事》中保存了當時幫他治療的醫生Dr. C. H. Johansen的紀錄:

「我是醫治馬偕博士的醫生,他在戰事開始時因為工作過度,又擔心每個佈道處的基督徒會友,再加上受到淡水氣溫很熱的不良影響,引起腦部發炎(急性腦膜炎)。因為他數天都沒有睡覺,這使他的身體更加虛弱,而他這幾天發燒一直都在一百零二度(譯注:攝氏三十八度)以上。有一天,情形似乎非常危急,每個人都認為他可能會死去……。」(頁184)

歷經清法戰爭的滬尾砲臺(來源:維基,李秉樺攝影)

福音戰士  打死不退
馬偕當時到底承受了什麼樣的壓力呢?閱讀本地傳道人的紀錄,或許能略為窺見馬偕內心世界的糾結吧!在《故吳傳道寬裕的略歷》裡記下了這一幕:

那時,偕牧師在滬尾聽見拜堂遭拆毀,教民遭窘逐,煩惱到破病。因為打三門大砲(大槍子)在女學內,兩門在女學外,一門在偕牧師樓仔前。偕牧師愈發煩惱,掛慮教會,得重病不省人事。一心掛慮教會,一心煩惱法蘭西是天主教,擔心會害耶穌教。」

十月8日法軍登陸滬尾,情勢緊繃,英國領事費里德(Alexander Frater)下令撤僑,讓外國婦女優先撤離。十月12日,馬偕妻小前往香港避難,同行者尚有黎約翰夫婦及兩位英籍婦女。

然而,福音戰士馬偕堅持不離崗位,盡忠守護著受託的羊群;但因健康因素,被規勸搭船去海上兜風,或能使身體強健。遂於十月21日搭「福建號」前往香港繞一圈探視家人,隨即準備返回。不料,剛抵達香港,就被告知福爾摩沙的港口全被封鎖,不得已滯留香港五個多月。直到隔年四月19日終於返抵淡水港,與等待的眾人相擁喜極而泣,重回牛津學堂舉行禮拜。

馬偕全家福,左起馬偕、子偕叡廉、次女偕以利、長女偕瑪連和牧師娘張聰明。(典藏者:真理大學 校史館,發布於開放博物館, CC BY-NC-SA 3.0 TW)

歷經烽火重創,馬偕深感有必要為整個教區未雨綢繆,存留餘種,與學生談話時語重心長道:「和議尚未蓋印,不知會否再交戰?若會再交戰,就要帶幾個傳道及家眷去香港,以後才可以回來台灣做種籽。」為上帝的家存留餘種,是相當符合聖經的思維(參以賽亞書一章9節)。

事實上,在戰亂仇外情緒高漲時,除了教堂被毀、信徒遭迫害,更有群眾在大龍峒禮拜堂的廢墟中堆起一座墳墓,用揶揄、咒罵的口吻寫道:「黑鬚番橫於此,他的耶穌教休矣。」以此嘲笑馬偕的宣教工作,「一切都化為烏有了!」

黑鬚番馬偕真的橫躺在廢墟中了嗎?基督信仰真的就此休矣?劉忠堅牧師(Duncan MacLeod)在The Island Beautiful一書的詮釋正回答了這些揶揄:「似乎每一次的對立,都將激起幽暗權勢進一步的攻擊,但也激發了這無畏的宣教師的熱忱。當戰火煙消雲散後,他寫回家鄉的書信明記:『焚而不燬』(Nec tamen consumebatur)。

大稻埕教會前身為遭拆毀的大龍峒禮拜堂。(來源維基,林高志攝)

發燒倒下  為基督站立
1885年,馬偕自香港返台後,展開巡視各教區遭受的損失,進而彙整作為尋求賠償的根據。當馬偕見到許多教堂千瘡百孔,甚或化為灰燼,重建聖殿成了當務之急。那種百廢待舉的迫切感,加上對戰亂的不穩定性,以及馬偕自身健康的憂慮,使到「攏是為基督」的信仰告白油然而生。幾處日記的記載如下:

早上禮拜之後,閱讀和研究。處理牛津學堂土地的事,還有鄉下來的信徒的案件。要從這些惡劣的滿清官員獲得補償,真是可怕的工作。可憐的信徒如此受苦,但這一切都是為了基督!」(1885年八月14日)

早上啟程,但豪雨迫使我們回來。去也沒用,工匠無法工作。中午放晴,下午帶學生沿著海邊走,檢視貝殼,珊瑚,海草等等。然後去看工匠在做禮拜堂的工。啊,多麼難耐!然而,一切都是為了我們的主。」(1885年九月17日)

昨晚聚會非常的有趣。見到老信徒像岩石一般堅定,真是很棒,一切都是恩典,讚美主。這邊是老人,那邊則年輕人生命正值青春。測試時,大家都很歡喜。在雨中穿過泥濘進行例行行程,一切為耶穌。」(1885年十一月24日)

獨自去艋舺,見阿華,他從桃仔園來,在那裡租了一個地方做禮拜堂。很快,一個月內就可以使用了。我們將會每天為這開啟的道路祈禱,願靈魂們進入方舟。潮濕。發燒倒下;但為基督站起來。」(1885年十二月15日)

旅行一面佈道。人們很清楚他們的偶像幫不了忙,但是另一方面是現世的生活問題。有個老人說:『我知道你說的是真的,因為我每天都看到你累得要死。』的確如此,一切都為耶穌。」(1885年十二月27日)

動身去艋舺,脫去外套。和兩名工匠一起建造壁爐,下午5點完成。生火,太棒了,沒有煙,群眾都在看這項成功。一切為基督:感謝我出身於卑微的農家。親愛的家!」(1885年十二月28日)

牛津學堂(照片來源:beautifulcataya/flickr/cc)

焚而不毀  見證神同在
為了基督,教會遭逼迫,信徒受攻擊;為了基督,馬偕歷經艱難、險境,仍勇往直前宣揚福音、建立教會、培育人才。

「攏是為基督」成了馬偕事奉的動力,置生死於度外,發燒倒下,為了基督站起來;環境險惡,為了基督堅定宣講;四面受敵,為了基督獻上感恩;勤奮做工累得要死,不為錢財,不為名利,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基督,背後深層浮現的是一種對「上帝攝理」的確信。

1885年十月18日主日,馬偕講了三小時有關上帝的攝理(Providence,眷顧),他說:「是的,儘管過去這些日子裡的經歷,我仍看到在天地之間的設計規劃。啊,多麼慈悲的上帝!全能的主,上帝,祢的工程既偉大又榮耀。

一切都是為了基督、為了福音的信仰價值,深刻定根於北台灣初代教會的信徒當中,不僅僅是聖經教義,更是活活的生命見證──有如焚燒荊棘那般的考驗,卻因著上帝的同在而未被燒燬,彰顯了上帝的拯救與恩典。那正是馬偕重建聖殿時,特別留在教堂尖塔上的有形印記──「焚而不燬」(拉丁文作 Nec tamen consumebatur)為要向世人宣告:這是「上帝同在」的教會!

福音種籽  處處遍撒
兩千年前,上帝使用卑微的牧羊人成為見證、宣揚福音的器皿;150年前,上帝使用出身卑微農家的馬偕,成為福爾摩沙的信使,福音種籽處處遍撒,基督教會開花結果。馬偕曾經倒下,卻為了基督站起來;保羅曾經倒下,靠著基督才得以站起來。

你我的生命不也是如此嗎?我們都曾歷經大大小小倒下的經驗,但「焚而不燬」的荊棘(出埃及記三章1-3節)提醒我們上帝的同在,不論面對多大的艱難、多嚴峻的考驗、多危險的境遇,祂永不丟棄我們。

這兩年COVID-19疫情的壟罩,國際局勢劇變,不論你遭遇了什麼,讓我們效法這些福音信使,為基督站起來,靠著基督的恩典勇往直前──因那已降生的基督起名叫「耶穌」,是救主,是「以馬內利」(上帝與我們同在)應許的實現。我們深信上帝的攝理,祂依然掌權,祂必定眷顧!

【延伸閱讀】

1.偕叡理。《馬偕日記:1871-1901》。王榮昌等譯。第1-3冊。台北市:玉山社,2012。

2.郭和烈,《馬偕傳:攏是為主基督》(新北市:主流出版社,2019)。

3.劉忠堅(Duncan MacLeod),《美麗之島:北部教會宣教禧年回顧與前瞻》,林昌華譯,(新北市:主流出版社,2021)。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