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01 基督教論壇報 / 專題報導

【一「元」復始 萬「象」更新—2022教會大趨勢】疫情後不要一直想「恢復從前」 夏忠堅牧師:創新往前 實體聚會不是唯一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李容珍 追蹤
中華基督教福音協進會和救助協會與夥伴教會雙月會(台東場)。(圖/中華基督教福音協進會臉書)

【記者李容珍/台北報導】「教會要往前看,而不要一直想疫情後如何恢復從前。就未來的發展,我們只能繼續往前。」在中華基督教福音協進會「1313健康教會『增肌減脂』行動中主講的夏忠堅牧師受訪時表示,現在進入廿一世紀,到了2022年,教會最大的爭議是「教會論」;就他觀察,這場疫情「推動教會快速跨界進入新的世代」,逼得我們要重新思考「到底甚麼是教會?」

教會型態更多元  實體聚會不是唯一
近兩年的疫情對台灣影響仍較溫和,在歐洲、北美影響卻非常劇烈,週日的會堂幾乎沒有人,只能透過直播傳講信息。這種完全沒有人實體聚會的教會,還稱為教會嗎?因是在疫情期間,我們不否認,教會仍然存在、仍在運作,但也證明實體聚會,不是教會必備的元素。

到底甚麼是教會必備的元素?哪些不必按照傳統模式運作?當我們建構教會新的定義和型態,一定要回到耶穌所說的「我要建造我的教會」,是一群跟隨基督而活的會眾,在一起就是教會。他們未必有禱告會,主日在教堂唱詩歌,或是有經典的教堂建築。未來一定會有各式各樣的教會型態出現,且與人們的生活緊密地相貼近。他說,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壓力下,教會要脫離原有的宗教型態的教會模式,而是進入耶穌所說的Ekklesia(教會)。

目前擔任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秘書長的夏牧師,正帶領1919環台車隊,為急難家庭募款。有一天晚上他們在頭份過夜,隔天上午車隊出來,路口就看到一家招牌名為「五餅二魚」的咖啡簡餐店。它是隔壁一間教會所開設的,因為週間賣咖啡、簡餐,很容易接觸人群,也可以藉此傳福音、牧養許多人。此類型態的教會在台灣已有不少間,若從傳統的概念,此類型的教會是教會嗎?

他還提到,有一天上午,車隊進到公館一間黃昏市場,有一位姊妹在市場隔壁開雜貨店,她就運用黃昏市場幾個攤位的空間,建立一個福慕義堂,四面沒有圍牆,也沒有講台。而該教會就有救助協會32個食物銀行的個案,而這間在黃昏市場裡面的教會,在當地幫助了許多的人。夏牧師表示,我們需要有101教會,也需要菜市場教會,帶領一些沒有飯吃的人在那裏聚會。若我們一直想要回到從前的模式聚會,可能會被遠遠拋在後面。

夏忠堅牧師

教會要創新往前 不要只想恢復從前
他也提到,雖然台灣已經恢復了實體聚會,但是很多人習慣了在家裡看網路的知名牧師講道。不回教會實體聚會,教會要如何因應?教會要如何在疫情中,將直播的事工變成「網路教會」,來牧養全世界講華語或台語的人?他說,教會要往前看,而不要一直想在疫情後「恢復從前」,其實我們只能繼續向前。

過去實體聚會停止的時候,對教會最大的困難是無法傳奉獻袋收奉獻,造成教會的奉獻大幅下滑。因此教會的奉獻必須發展線上奉獻等各種新方式,讓弟兄姊妹也習慣這種方式。我們必須看見新世代的奉獻模式,這一定會非常多元,需要更加生活化。

先建造門徒生命  才能產生事工
夏牧師也提到,所有企業都在談創新,若教會沒有創新的概念,如何繼續往前走?他強調,「要好好建造門徒。」我們建造甚麼樣生命的門徒,就會產生甚麼樣的事工。若是教會拉人來做事工,就和上一代教會的作法一樣。進入新世代的教會,恢復耶穌基督時代所做的事工,不是拉人來做,而是塑造人的生命,讓人來產生功能。

建造生命、建造門徒的生活,讓生命和門徒生活很自然帶出教會的功能,而不是推動事工,拉信徒去做事工。否則即使事工做出來,但信徒的生命沒有門徒的特質,如此的教會建造,還是會被自然淘汰。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

2024-11-27 基督教論壇報 / 雅歌閱讀
何竟、竟自、任憑
2024-11-27 基督教論壇報 / 愛家真情
尋求公義卻不淪為自義─教導孩子如何面對霸凌
2024-11-27 基督教論壇報 / 雅歌閱讀
五月花號啟航之地─英國普利茅斯探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