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05 基督教論壇報 / 愛家真情

父母學會3原則  幫助青少年建立面對挑戰的心理韌性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為父母與成年子女的良好互動打好基礎

◎李逸明(諮商心理師)

回顧這兩年,全球疫情大爆發讓經濟層面大受影響,無論各行各業或生活型態普遍受到挑戰。我們的年輕人不再像過去那樣,工作機會唾手可得。有能力者或可找到一條出路;有的乾脆來個身兼數職的斜槓人生;也有人繼續升學,邊讀書邊尋找自己夢想的職涯。然而還有一些自信不足、競爭力較不夠的年輕人,可能在遇到這樣的失業洪流中,就迷失自我了!

健康關係打穩面對挑戰基礎
筆者在自己的實務工作中,感受到許多年輕人在面對挑戰的心理素質,與父母在成長過程中的陪伴方式息息相關,而這些也都是有理論根據的。

英國發展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提出的依附理論,提出初生嬰兒與照料者之依附行為和健康人類成長的關係。重點是,主要照顧者對待嬰幼兒的方式,深深影響孩童成年後的人格,也影響他們是否能放心探索生活、挑戰自我。

若在孩子成長階段,照顧者可以不斷學習並且成長,還是可以逐漸扭轉並影響兒女的心理素質,這也是我在實務工作中不僅是協助兒童或青少年,也要協助父母成長並培養有效親職技能的原因。

父母若能在孩子於青少年時期跟著他們成長,即使之前有不安全依附的問題,也能改善孩子的自我概念。孩子從兒童「轉大人」的青少年時期,的確是最讓人頭痛的階段。不要說是父母,連青少年本身都搞不定自己。

身體的變化,對青少年造成不便,身高突然抽長,平衡感會變得不佳;女生月事來臨造成許多麻煩;賀爾蒙也影響情緒的波動。父母若能寬容一些小問題,大家都會好過一點。孩子也會感受到被接納的氛圍。

而這段時期兩代和諧相處,也奠定了將來父母與成年子女的良好互動。

若作為父母的你,面對孩子即將邁入青少年時期,需要學習哪些能力,好繼續陪伴他們成長呢?

(1) 以了解代替督責:
孩子長大的過程,要慢慢學會為自己負責。然而,有許多父母仍然將青少年子女當成小孩看待。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天天與孩子相處,看不到孩子正在轉大人的進展,以為數十年如一日。

改變是在悄悄萌芽的,並非停滯不前。人們總是注意眼睛看到的,沒有去感受看不到的;我們看到孩子的身高在增長,卻看不到孩子的內在也正在跟著改變。

所以要做敏銳的父母,要時常與孩子聊天、互動,才能感受孩子的些微改變。聊天是為了瞭解孩子正在關心什麼,經歷什麼,而不是糾正、教育或者挑剔。

我和先生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會跟著看他們喜歡的卡通,青少年時期也跟著關注他們喜歡的偶像或遊戲,這樣就有話題和他們聊天。孩子感受到父母關心他們所愛的,也會願意多聽一些我們所關注的。

男孩喜歡的網路遊戲甚至到如今的手遊,我們都會略知一二,也試著去了解孩子在遊戲中的優勢與能力,這樣其實也是帶出很棒的肯定言詞。我們也會去欣賞女孩喜歡的偶像團體,看到一些努力的藝人值得效法的品格,都可以趁機強化孩子對好品格的學習。

父母切忌看不起孩子所喜歡的東西,只是墨守舊時光的美好,對新玩意兒嗤之以鼻,只會讓自己與孩子的代溝愈來愈大。

(2) 以鼓勵代替嘮叨:
從青少年到成熟的過程,每個人不同,長處和短處也略有差異。如果父母懂得帶孩子的心,孩子會用比較溫和的方式成熟長大,也能快樂成長。

通常,不成熟的人總是容易犯錯,或是嘗試新事物時比較笨拙、不熟練,父母可別用擔心的口吻來應對孩子的嘗試過程;特別是母親容易在言語間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被信任,以「關心」為名,行嘮叨之實。

我自己身為母親,也可以了解許多母親容易焦慮、擔憂,的確也是愛孩子;但是我們必須學習有技巧的「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愛之語,這樣才能對孩子起到鼓勵的效果,讓孩子提升自尊、有信心去嘗試和自我挑戰。而「肯定的言詞」就是最佳鼓勵的行動。

箴言也說「說話浮躁的,如刀刺人;智慧人的舌頭卻為醫人的良藥」,我們都希望自己的話語能夠滋潤人心,因此也要常以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努力的過程,不以結果論英雄。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每個人都是在錯誤中學習成長,而成長的過程需要被支持與信任,才能愈做愈熟練。

當孩子做出努力,我們就要去肯定;當孩子做的過程有展現某些優勢能力,父母就要說出來,讓孩子對自己產生信心。時常這樣的互動,孩子也會喜歡跟我們溝通、談心,遠比不斷地嘮叨、讓孩子遠離父母來得更好。

(3) 將心比心:
設想,若我們在孩子這樣的處境,會希望別人如何對待我們?做得不夠完美就要被挑剔嗎?還是偶爾一次的疏失可以被原諒,再給我們一次機會呢?

父母願意在孩子們青少年時期,一起學習成長、彼此接納;當孩子邁向成年期,若畢業後面臨工作的壓力,甚至對工作不滿意而不斷地更換工作,或是遇到各種困難,做父母要如何看待呢?

以上三種都是可以繼續沿用的原則,當然,若父母能如上所述陪伴孩子成長,孩子的心理素質應該會是比較健康的那一種,面對不順遂也比較有能力自己處理,只需要父母的支持即可。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當孩子邁向成年期,要尊重孩子的選擇,畢竟他們已經是成年人了。如果孩子想待在家啃老,自然是不適當,只是箴言三章說「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我們更要以禱告來取代憂慮,讓上帝親自掌權,而不是嘗試竄改上帝的時間表。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