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2 基督教論壇報 / 雅歌閱讀

《生活隨筆》閱讀不失根,閱讀好人生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以望

養蘭人的經典名言:「養蘭先養根。」以前不懂這道理,現在有些懂了!

先向各位坦白,我不懂蘭,卻愛蘭,特別是蝴蝶蘭。因為光看它們鮮艷的色彩,彷彿是空中熱烈飛舞的蝴蝶,溫暖而明媚,如同它的花語「幸福向你飛來」,或者套用前兩年流行的網路用語「像極了愛情」。

株株全軍覆沒  直到覓得養蘭聖地
雖然養不好蘭,幾乎養一盆死一盆,但是我仍不死心,硬是指定它當作第一順位的生日禮物。過去曾收到嫣紅、紫紅、深紫、淡粉、深黃、純白、白中帶紫等各種五顏六色的蝴蝶蘭;很可惜,花謝後皆全軍覆沒。

直到兒子上高中那年,奇蹟終於出現了。我隨意將他送的一小株高雅淡紫蝴蝶蘭,擺放在廚房窗台欣賞。花謝後不抱任何希望,只是定期澆水,沒想到隔年春天竟然盛開,綻放迷人風姿長達三個月之久。

這彷彿是黑暗中的一道曙光。

我仔細研究了一下,發現廚房窗台占盡「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充足的光照、足夠的濕度(我猜,經常用壓力鍋為家人煲湯,誤打誤撞為蝴蝶蘭提供了有利的生長環境)、加上懶人澆水法(盆乾才澆透水)。後來才知這有專門的詞叫做「見乾見濕,乾透澆透」,無意間保護了蘭根,不易爛根。從此,廚房窗台成了我們家蝴蝶蘭的「聖地」。

女兒特意挑選的高貴純白蝴蝶蘭,去年長了兩根花梗,每根花梗各開了八朵花,像扇形左右展開來,非常「高大上」。我最愛的鮮黃帶紫心夢幻組合的蝴蝶蘭,也是氣勢如虹,張開美麗翅膀,向我微笑招手。

疫情宅家,最大享受就是看著這些花兒,從夏天安靜休養,到秋天蓄勢待發,開始發芽、長花梗、花苞,到隔年春天盛開大放異彩;雖經漫長煎熬與等待,一個字——「值」,足以概括無以言狀的喜悅心境。

蘭花根系健壯  澆水照顧是關鍵
其實蘭花能開花,外在環境的配合很重要,然而「根系」健康強壯才是關鍵。

不開花時,我喜歡駐足在植株前,細細觀察它的根部。有些暴露在外的氣生根昂頭挺胸,神氣十足。好幾次在朦朧清晨中,注視它最前端根頭,會發出一絲綠光,彷彿歡欣鼓舞對我說「早安,你好」。

還有向下長的根系,從透明塑料盆裡清晰可見,葉片健碩挺拔,反映在根多粗壯、生命力強。若是葉片瘦小發軟、或變黃變皺,很多是根出現問題的徵兆。

望著眼前這株去年盛開的大白花,今年葉片卻瘦小發軟,撥開一層層水苔,發現很多根因長期潮濕已經發黑或空根,著實嚇一大跳。原來不管過去如何風光,蘭花的根若未好好維護保養,隨時會造成爛根。

還有,兒子送的那株淡紫蝴蝶蘭,往年總是一馬當先發芽長苞。自從換了栽培介質,從水苔改為蛇木屑以後,根系愈來愈瘦小,一副無精打采的模樣,看得我心疼不已。

此時女兒湊過來,也邊看邊搖頭,不帶一絲同情地說:「Mom,你之前用自己的方法,不是都養得好好的?誰要你聽信別人的話,又是泡水,又是換介質。」

「嘿,人家是好意傳授,說水苔太乾了,需要泡水,只是我泡太久了。至於換介質,我上網搜尋過,養好蘭根的確需要定期換介質……。」我正要跟她講道理,她一溜煙跑了。後面要說的是:「只是自己缺乏經驗。換介質卻沒掌握好澆水,導致爛根。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下次一定會做得更好啦!」

蘭花栽培介質  如信徒生長文化
這次寶貴經驗讓我認識到,蘭根與介質有密切關係,根藉著介質得以生長,而澆水又是關鍵。養蘭可以使用不同介質,然而就會有不同的澆水照顧方法。

基督徒是活在人的文化裡面,不是活在真空之中的;不同的文化環境,就像蘭花生長在不同的介質之中。若基督徒的生命要茁壯成長,開出美麗的花朵,我們就需要了解所處文化,才知道如何與人應對?何為這個世代的人所需要的?我們有什麼需要警醒、不要受影響的?有什麼是這個文化的美好,是我們可以放心享受的?

然而要了解周遭的文化,基督徒不能畫地自限,只讀屬靈書籍;就像蝴蝶蘭種了幾年,從不更換栽培介質,長久下去,根系也不健康。

閱讀即頭腦飲食  四類型需均衡
資深出版人郝明義在《越讀者》中,把閱讀定義為頭腦的飲食,且把它和身體的飲食作類比。他將閱讀分四種:第一種主食閱讀,主要是解決人生在職業、工作、生活、心理的問題,又稱「生存需求的閱讀」。

第二種美食閱讀,幫助我們體會人類生命深處的共鳴,也稱「思想需求的閱讀」。第三種蔬果閱讀,幫助我們查證閱讀過程中不了解的字義、典故、出處,又稱「工具需求的閱讀」。第四種甜食閱讀,閱讀是為娛樂消遣,也叫「休閒需求的閱讀」。

我很認同他說的:「飲食閱讀裡,一定要主食、美食、蔬果、及甜食這四種飲食均衡涉獵。」畢竟我們生活在多元文化的環境,應該學耶穌道成肉身,知道我們的使命與世人不同。透過廣泛閱讀,能知道世界的脈動,也要知道世人的想法及他們所擔心懼怕的,才能對他們生命有影響力。

就如美籍作家漢東尼(Tony Reinke)在《大閱讀家》(校園出版)寫到,「非基督教著作,也是神賞賜給基督徒閱讀的禮物。以司布真的話來說,這些書籍比起聖經,就像是薄薄的金箔比起整塊的金磚一樣,但它們畢竟是金子,的確有其價值。

透過閱讀共讀  成為生命滋養
去年震撼國際的塔利班重掌阿富汗政權,引發我再重溫挪威戰地記者兼作家奧斯娜.塞厄斯塔寫的《喀布爾的書商和他的女人》,感觸特別深。

雖然沒去過阿富汗,然而這本紀實報導文學帶我進入阿富汗婦女的天地,一窺其內心世界。特別是在911事件發生後,塔利班政權垮台,作者以小說手法描繪書商一家,女性成員在現實生活遭受的種種不公待遇,以及無法改變現實的鬱悶與絕望,讀起來令人潸然淚下。

另一本由美國小說家安東尼.杜爾撰寫的《呼喚奇蹟的光》,獲2015年普立茲獎。這本小說以二戰為背景,題材看似熟悉,卻是一部富涵想像力且設計精密的小說。從一個盲女的視角來詮釋人性,整個情節開展就像潘朵拉的盒子,一打開就充滿驚喜,不到最後無法知道結局。

它的英文名"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蘊藏著很深的哲理:看不見的光,比看到見的光還具影響力。我們內在建構的信念,包括信心、勇氣、真善美,決定了生命的高度與深度。

這些都可以成為生命的滋潤與養分,因為我們每個人的經歷有限,但是透過閱讀、共讀,幫助我們對人性、對生命有更深層的認識,也對身邊發生的人事物更能同理及對話,也可以幫助我們基督徒的生命,綻放出更美麗和芳香的花朵。(本文由創世紀文字培訓書苑提供)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