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龐君華會督,衛理門徒培育中心提供,經文採用和合修訂版
耶 36:11-26 猶大王燒掉書卷
【經文】
36:11 沙番的孫子基瑪利雅的兒子米該亞聽見書卷上耶和華的一切話,
36:12 就下到王宮,進入書記的房間。看哪,所有的官長都坐在那裏,包括以利沙瑪文士、示瑪雅的兒子第萊雅、亞革波的兒子以利拿單、沙番的兒子基瑪利雅、哈拿尼雅的兒子西底家和其餘的官長。
36:13 米該亞向他們述說他所聽見的一切話,就是當巴錄向眾百姓宣讀那書卷時親耳聽見的。
36:14 官長們就派猶底,就是古示的曾孫、示利米雅的孫子、尼探雅的兒子到巴錄那裏,對他說:「你把你所念給百姓聽的書卷拿在手裏,到我們這裏來。」尼利亞的兒子巴錄就手拿書卷到他們那裏去。
36:15 他們對他說:「請坐下,念給我們親耳聽。」巴錄就念給他們親耳聽。
36:16 他們聽見這一切話就害怕,面面相覷,對巴錄說:「我們必須將這一切話稟告王。」
36:17 他們問巴錄說:「請你告訴我們,你怎樣從他口中寫下這一切話呢?」
36:18 巴錄回答說:「他向我口述這一切話,我就用筆墨把它寫在書卷上。」
36:19 眾官長對巴錄說:「你和耶利米要去躲起來,不可叫人知道你們躲在哪裏。」
36:20 眾官長把書卷留在以利沙瑪文士的房間裏,然後進院見王,把這一切話說給王聽。
36:21 王就派猶底去拿這書卷來;他就從以利沙瑪文士的房間內取來,念給王和侍立在王左右的眾官長親耳聽。
36:22 那時正是九月,王坐在過冬的房屋裏,王前面有燃燒的火盆( [ 36.22] 「王前面有燃燒的火盆」:七十士譯本是「王前面的火盆中有燃燒的火」。)。
36:23 猶底念了三、四段( [ 36.23] 「段」或譯「欄」。),王就用文士的刀把書卷割破,丟在火盆裏,直到全卷在火中燒盡了。
36:24 王和聽見這一切話的臣僕都不懼怕,也不撕裂衣服。
36:25 以利拿單和第萊雅,並基瑪利雅懇求王不要燒這書卷,王卻不聽。
36:26 王吩咐王 ( [ 36.26] 「王」或譯「哈米勒」。) 的兒子耶拉篾、亞斯列的兒子西萊雅和亞伯疊的兒子示利米雅,去捉拿巴錄文士和耶利米先知;耶和華卻將他們隱藏起來。
【默想】
先知雖然被禁無法進入聖殿親自宣講,但是巴錄將上主透過他說的話,經過文字傳達及宣讀後,仍將上主的信息傳遞給百姓及眾首領。聽了先知的信息的人們,反應不一,有人歡迎,覺得需要更多人知道,有人感到懼怕,有人卻想掩蓋這個信息,要立即將之銷毀,約雅敬王是埃及法老所立的王(參王下24章),從他的政治考量,他當然害怕耶利米的信息會引起埃及或親埃及勢力的不滿,所以視之如洪水猛獸,他不但用刀割破,又用火燒毀。請問你的反應是哪一種?你會因自己未符合上主的旨意而感到生活非要調整不可嗎?還是你想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詩 119:89-96你用這訓詞將我救活
【默想】(請閱讀經文後,安靜默想,有哪句話或哪一個詞你特別有感觸,就以此領悟作為祈禱)
林後 7:2-12 憂傷帶來悔改
【經文】
7:2 寬宏大量地接納我們吧!我們未曾虧負誰,未曾敗壞誰,未曾佔誰的便宜。
7:3 我說這話,不是要定你們的罪,我已經說過,你們常在我們心裏,我們情願與你們同生共死。
7:4 我對你們很是放心,多多誇耀你們;我滿有安慰,在我們一切患難中格外喜樂。
7:5 我們從前到了馬其頓的時候,身體沒有絲毫安寧,反而到處遭患難,外有紛爭,內有懼怕。
7:6 但那安慰灰心之人的上帝藉着提多來安慰了我們;
7:7 不但藉着他來,也藉着他從你們所得的安慰,安慰了我們,因為他把你們的思念,你們的哀慟,你們對我的熱忱,都告訴了我,使我更加歡喜。
7:8 即使我先前那封信使你們憂愁,後來我曾懊悔,如今卻不懊悔;因為我知道,那封信使你們憂愁,不過是暫時的。
7:9 如今我歡喜,不是因你們曾憂愁,而是因憂愁導致你們的悔改。你們依着上帝的意思憂愁,凡事就不至於因我們受虧損了。
7:10 因為依着上帝的意思而憂愁,就生出沒有懊悔的悔改來,以致得救;但世俗的憂愁叫人死。
7:11 你看,你們依着上帝的意思而憂愁,這在你們當中產生了何等的殷勤、甚至辯白、甚至憤慨、甚至恐懼、甚至渴望、甚至熱忱、甚至責罰。在這一切事上,你們都表明自己是無可指責的。
7:12 所以,雖然我從前寫信給你們,卻不是為那虧負人的,也不是為那受人虧負的,而是要在上帝面前把你們顧念我們的熱忱表現出來。
【默想】
保羅也好,提多也好,他們的喜樂不是因為自己的成就,或被人注意;他們因教會的成長(成熟)而喜樂,一種以上主為樂之樂。同時這也是一種體貼上主的「牧者心腸」,他們所關心與專注的,都集中在他們所託要牧養的子民身上,他們反倒輕視自己所受到的患難與委屈,他們陪伴著會友的憂愁,耐心等候他們從暫時的憂愁而導致悔改,並因此而歡喜。雖然我們不一定是有職銜的「牧者」或「牧師」,你可曾耐心地等候我們的教會成長的過程?你可曾為教會憂愁?你可曾為教會喜樂?面對你服事的對象,所關心的組員,要關懷的慕道友,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牧者心腸」?
(本文取得龐君華牧師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