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瑞珍
前天在餐廳用餐時,有位客人情緒高漲,對著在廚房工作的廚師們大聲的指手畫腳,也許他試圖提供建議,然而,口氣與態度,卻讓人感受不到他想解決的問題,還搞得店裡烏煙瘴氣,連帶干擾到其他客人的心情…
他那批評的樣子,不禁讓我想起在職場中曾遇到的主管們。其中一位主管可說是以雷厲風行出名,工作一有問題,他就會開啟各式各樣的「教導」模式,美其名「都是為了工作」,然而話語中卻夾雜許多情緒用語,甚至模糊了工作的焦點。所以,我在工作上總是小心翼翼,深怕犯錯被責罵,連帶影響心情,以及工作效率。
另一位主管則完全相反,工作上遇到難題,她總是就重點做說明,清楚指示同事該如何行動,講解完畢,還不忘加油打氣。處在這樣的環境,大家的工作效率反而快速且完整,大夥都很喜歡跟這位主管共事。
我們常被教導「良藥苦口、忠言逆耳。」好像給人的指教批評,都得刺耳傷人才能達到效果。
不可否認,指責與鞭策有些時候挺有效果,然而,隱藏在其後的動力,往往是壓力、恐懼。人們往往只記得傷人的話語,而不是建議。甚至有些裹著「為你好」、「為團隊最佳利益」的話語,但其原意多半是情緒的發洩或勒索,不僅達不到有效的結果,還會傷了和氣,也傷害人心。
其實,忠言不一定要逆耳,它也可以是動聽的金玉良言。
溝通或教導不外乎希望對方聽見我們的「忠言」,進而有行動上的改變。然而,立場可以堅定,原則也許不能撼動,表達的方式卻能柔軟且彈性。每個人的生活背景都不同,話語出口之前,不妨給給自己多點時間思考,想想對方的立場、需求以及個性,用正面的話語拉近彼此,再就重點婉轉表達。
我想,人都不願意做錯事,遇到問題,先別急著說教,試著肯定對方的付出,再指出需要改進的地方,把批評化作建議,以鼓勵取代責備,必能更快達到改變的目的! (本文由果子傳媒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