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程向
關於「都靈裹屍布」,維基百科的介紹如下:
「都靈裹屍布呈長方形,約4.4米長,1.1 米寬,它由亞麻纖維,採用一種三對一的鯡魚骨的紡織法編織而成。它最突出的特徵,是其上印著一個隱約、淡棕色、雙手交叉於丹田部的裸體男人正、反面全身影像。
這兩個影像雖然各自朝向不同的方向,但是卻沿人體的中軸對齊。同時,他頭部的正反兩面影像,也幾乎沿著布面的中段處相交。這個淺稻草黃色,位於亞麻纖維頂端的影像,看上去是一個有上下鬍鬚,披著左右分開的及肩長髮的男人。
他高大而強壯,(不同的專家曾經測量過他的身高,大約在1.7米到1.88米之間),在布面上發現有紅─棕色的漬物,根據支持者的研究,它們和被釘十字架的耶穌所遭受過的傷害相吻合。」
乘載傷痕血跡的亞麻布
正是這個影像,和上面的那些斑斑血跡傷痕,引來了歐美學者一波又一波的百年探索浪潮。亞麻布顯示的一個男性死者的頭部、正反兩面的軀幹,還有因鞭撻、掌刮、荊刺、鐵釘貫穿等肉刑所留下的各種傷痕,其情形與聖經四福音書中耶穌受難的過程吻合。
而一個最明顯、異於常情的特徵在於:這影像如同不經暗房或電腦處理,我們的肉眼便無法識別其上人物準確的生命和物理信息。以專業術語而言,這是一個「負像」(或稱「鏡像」);與攝影底片極其類似──人物的五官相貌、身體的明暗、手腳左右位置等所有的真情實貌,都必須在沖洗或處理過後的照片(正像)上,才能看得清楚明白。而此時,原先的黑白與左右,也會統統被顛倒過來。
十四世紀進入公眾視野
大約在1357這一年(或者為1353年),它突然出現在法國「裡雷」(Lirey)的一間小教堂中,初次嶄露頭角,進入當代公眾視野之內。從那時開始,這件被認為是包裹過耶穌遺體的著名聖物,才漸漸地開始被人熟悉。1578年,它被轉移到義大利都靈市「施洗者聖約翰大教堂」內,並從那時起一直被保存至今。也因這個緣故,它被稱為「都靈裹屍布」。
在1898年之前,它也沒有像現在這樣名聲赫赫,廣為人知。事實上,它從未引起太大的轟動。除了對那些前來朝聖的教徒具有特別的宗教意義之外,西方的知識界,尤其是科學界對它並沒有特殊興趣。
中世紀的歐洲,與耶穌或教會聖徒相關的「聖物」很多,著名的有:刺戳過耶穌的長矛、耶穌下葬時所用過的「裹面巾」、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使用過的酒杯、耶穌受刑時所佩戴過的荊棘冠冕……等等。
而作為這眾多類似文物中的一員,在20世紀初以前,它始終都沒有被人「另眼相看」過。這個情形一直到它的第一幅黑白攝影(負像)問世,且引起大轟動之後,才被一夜之間顛倒了過來。
黑白攝影技術開啟傳奇
1898年,是聖施洗者約翰大教堂落成400週年,以及義大利王國大憲章簽署50週年的慶典,因此照慣例,作為整個慶典活動的一部分,這件義大利皇室的珍貴文物,就被擺放在教堂外的大廣場外供人瞻仰。
唯一和以往不同的是:由於黑白攝影技術的發明和應用,這一年,國王翁貝托一世突發奇想,請來了一位本地律師,業餘攝影家西崗多‧皮亞(Secondo Pia)到現場,要對裹屍布進行第一次史無前例的實況拍攝。也正是這個「無心插柳」的舉動,開啟了後頭數不清的傳奇故事。
皮亞精心地預備,反覆拍攝多遍,同時還破天荒地使用了電力照明作為閃光設備。對於在都靈生活了很久的皮亞來說,這件保存超過五百年的教堂聖物,顯然並沒有太多的新奇。和現場的觀眾一樣:他僅僅知道這是一個男人,有五官、頭髮和鬍鬚等,但他的面貌、神情、模樣、年齡和身分等具體特徵,他也同樣無法依靠肉眼來辨識。
引來歐美學者百年探索
這一年的五月28號晚上,當拍攝好的底板被放在暗房的顯影液中的時候,一個真實男人的面容,包括他的五官和表情,在藥水中一點一點地浮現,並漸漸地清晰起來……。他幾乎無法相信自己的眼睛,並差一點失手將底板掉落在地上。因為當這個被隱藏的人物「真像」被顯露出的時候,竟然變成了耶穌基督,這怎麼可能呢?
這當然是當天最轟動的一則新聞,而且通過大大小小的報紙,消息立刻傳遍了整個歐洲,繼而引起大爭議。因為黑白攝影技術出現於19世紀20-50年代之間,而都靈裹屍布早於14世紀中期就已經出現了。那麼裹屍布上的頭像是攝影作品嗎?這個人物耶穌是真實的嗎?還是皮亞使用某種不為人知的技術,在暗室裡偽造出來的?要不,是那天晚上發生了類似天使顯現這樣的靈異事件?
總之,皮亞的這個偶然發現,在當時很多的歐洲知識分子眼中,都是怪異、令人懷疑的,但除了這些莫須有質疑之外,他們也無法解釋所發生的事情。
書 名:《千載傳奇.百年探祕:都靈裹屍布密碼》(另有中文簡體版)
作 者:程向
出版社:真哪噠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