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2 基督教論壇報 / 專題報導

新北淡水搭渡輪 - 追尋馬偕上陸佳美腳蹤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 梁敬彥 追蹤
馬偕醫療宣教的起點「滬尾偕醫館」。
許多遊客造訪淡水小鎮老街的美食、充滿文化及歷史感的古蹟,及絕美的夕照,都是到此一遊的必訪景點。

【記者梁敬彥/新北淡水報導】很多人知道淡水是馬偕博士來台宣教的起點,隨著台灣疫情趨緩陸續鬆綁,能夠在當地文史工作者的帶領下,乘著渡輪循著馬偕昔日的航線,從水路發現淡水之美,那是多麼難得的輕旅行。

在三月9日馬偕登陸淡水150週年這天,記者跟著淡水知名文化工作者、淡水長老教會退休長老蘇文魁,一起搭船進行「馬偕上陸淡水導覽之行」。

入夜華燈初上,淡水長老教會綻放亮光,照亮馬偕博士在北台灣宣教的起點,充滿人文歷史氣息的淡水小鎮。(梁敬彥攝影)

偕叡廉校長傳福音給父親
提起自己及家族跟馬偕的淵源,蘇長老說,他的父親因傷住進馬偕醫院時,當時在鄰近病房住院的二世馬偕(偕叡廉校長),傳福音給他的父親,但他們家第一個進淡水長老教會的卻是他。

蘇長老說,因為當時父親尚未出院,教會信徒便先來帶他去上兒童主日學。第一次進教會,就被裏面有著蘇格蘭血統、聲音宏亮,且對人充滿熱情的柯大闢老師所吸引。

因為從小在教會受到偕叡廉校長的影響,便對淡水的人文歷史及文化產生興趣,唸淡江中學之後,更增添蘇長老釘根本土、愛鄉土的情懷。蘇長老後來成為淡水在地的文史工作者,追本溯源,其實便是受到馬偕家族很大的影響。

從淡水渡船頭行駛在淡水河上,行經淡水捷運站後方,會先看到淡水文化園區—殼牌倉庫,以及淡水水上機場。

殼牌倉庫原名「英商嘉士洋行倉庫」,見證淡水開港、日本領台以及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軍轟炸台灣等重要歷史時刻,是淡水目前碩果僅存的洋行倉庫。而淡水水上機場,則是台灣的第二座國際機場(第一座為台北松山機場),目前這兩處都已經被新北市政府訂為市定古蹟。

蘇長老說,在馬偕登陸淡水120週年的時候,他帶著教會內外的遊客,沿著淡水河認識淡水、認識馬偕。他說,馬偕在戰亂的時代篳路藍縷,來到淡水,淡水也成為馬偕「最後的住家」,淡水的歷史及人文發展,也跟馬偕的宣教史息息相關。

蘇長老說,淡水真正成為國際港口是在1862年,直到1903年才被基隆取代。在馬偕1872年登岸,到1901年安息,都是淡水港的黃金時代。他沿著淡水河推動醫療及宣教,淡水捷運站現址,昔日是木材行,現在殼牌倉庫的古蹟,就是當時石油公司的所在。很多大噸數的輪船會停靠在港灣加油,當時還被稱為是「臭油棧」。

蘇文魁長老。

昔日的臭油棧 今已成歷史古蹟
沿著淡水河道繼續航行,行經淡水水上機場的古蹟遺址,蘇長老說,這是比較少人知道的淡水地區的古蹟,在日治時代被日本人當成是松山機場的輔助機場。當時水面就是航道,停機坪被稱為滑溜台,在二戰期間,淡水常成為轟炸目標。

再沿著水面前進,會有達六十四公頃的紅樹林保護區,彷彿進入時光隧道。蘇長老細數著在淡水成長的點滴,淡水的在地人都稱這塊上帝的恩賜為「海茄苳」。

當年馬偕從水路來到淡水時,有英國的副領事在此採集標本。蘇長老說,因為沒有人為的開發及破壞,現在「海茄苳」的生長範圍,比他兒時還大許多。小時候他都來此撿鴨蛋,因為有鴨寮的主人放牧。在海岸生出來的蛋,大家都可以撿。而直到日治台灣時代的早期,淡水都是台灣北部宣教的重要基地,1912年之後,逐漸移至雙連地區。

昔日英商嘉士洋行倉庫(殼牌倉庫)古蹟。

馬偕建立教會遍及北部
蘇長老說,四通八達的淡水河流域,成為馬偕在台灣重要的宣教點。因為當時沿著淡水河,船可以開到現在的暖暖及嶺仔腳。連接新店溪,可以航道現在的景美。連通大安溪,可以開到現在桃園的大溪。

馬偕博士在淡水建立第一間教會之後,前八年就在基隆及新店陸續建立教會。從1882年開始,越過三貂嶺到現在的宜蘭,建立噶瑪蘭的教會,往南到現在的苗栗後龍建立教會。

蘇長老說,其實在馬偕第一次登陸淡水的那個年代,淡水是一個厚潮港,當時馬偕所坐的船沒有辦法直接靠岸,需要再靠小船來接駁。馬偕第二次回國述職的時候,要進淡水港還得先在外海等候,在現在的油車口,有一座燈塔,那裏有一個海關,等到旗子升起來的時候,表示潮水的水位夠了,船才能夠開進來。馬偕也在自己的日記中寫道:「船升起來了,我進來了!」很詳實地描述當時從水路進到淡水宣教的場景。

在馬偕登岸處的銅像附近,有昔日淡水海關碼頭的古蹟。1858年,英法聯軍後,清廷與列強簽訂《天津條約》,議定滬尾為台灣第一個國際通商口岸;1862年滬尾新關設立,開關徵稅管理對外貿易,成為全台的關務總理機構,負責監督隨後建立的雞籠、安平及打狗分關。

而碼頭區,就是現存的碼頭區本體、洋樓及倉庫。蘇長老說,馬偕在世的時候,喜歡在淡水的一棵大榕樹下佈道,在馬偕的日記中也多次提到。很可惜那棵榕樹在日治台灣時代的中期倒了,如今已不復見。

蘇長老說,從馬偕日記及文史資料,他可以看見馬偕博士所描述的淡水,其實風貌不輸現在的繁華。

他今年已經71歲了,從教會退休之後,神給他一個人生70才開始的使命,就是為他所在的台灣說故事,不單是說故鄉淡水的故事,也為台灣這塊土地說屬於台灣人的故事。

淡水對他來說,有很深的情感及記憶在其中,而馬偕博士已經不單是淡水的資產,更已經是台灣這塊土地值得珍藏的共同寶藏。

蘇長老邀請大家在防疫鬆綁之後,可以到滬尾來走走,重新經略領受淡水的宗教以及人文藝術之美,相信會有新的得著與發現。

馬偕來台150週年紀念郵票。

絕美淡水夕陽映照一葉扁舟。

黃昏時分的馬偕上岸處紀念銅像。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