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英
當耶穌被釘死於十字架後,有亞利馬太人約瑟向彼拉多要耶穌的身體,又有尼哥德慕帶來沒藥和沉香約一百斤;他們按著猶太人安葬的規矩,將耶穌的身體用乾淨的細麻布加上香料裹好,安放在約瑟原本為自己鑿的新墳墓裡,又將一塊大石頭滾到墓門口,完成這一切後才離去。
暗暗跟隨耶穌的門徒
這位約瑟是個財主、是個尊貴的議士,為人善良公義,他也是耶穌的門徒,「只因怕猶太人,就暗暗地作門徒」(約翰福音十九章38節)。而尼哥德慕是個法利賽人、是猶太人的官,曾夜裡去見耶穌,向耶穌請益,他相信耶穌是由神那裡來作師傅的(參約翰福音三章1至2節)。
他們兩人都敬愛耶穌,但身處一個對耶穌並不友善的環境,因群眾壓力、同儕壓力,因自己的身分、背景、地位以及種種顧慮,他們都不敢公開、明明地表達出來,只敢「暗暗地」跟隨耶穌,或在「夜裡」造訪耶穌、追求認識神。
如今,耶穌死了,他們心裡作何感受?想必有著強烈的遺憾、後悔、甚至愧疚,過去往來的景象浮上心頭……,再也沒有機會公開向耶穌表達自己內心的愛慕之情了。
神不輕看憂傷痛悔的心
然而,這樣的悔憾並沒有使他們陷入自責的深淵,哀嘆一切為時已晚,也沒有凍結他們的行動力,反倒化為決心與勇氣,激發他們去做一件此刻是對的、卻是大多數人不敢出面去做的事情:在一個愛主的彼得都因害怕受牽連,而三次不認主的氛圍中,約瑟「放膽」去見彼拉多,求耶穌的身體;在一個門徒都「因怕猶太人」而閉門躲藏、顧不得其他的環境下,尼哥德慕帶著沒藥、沉香,要給耶穌一個得體的安葬。
他們抓住最後一刻,無懼壓力、危險,放下一切以己為中心的顧慮,毫不遮掩地在耶穌身上做一件美事,為主在世生命的完結畫下一個美好的句點。
隨著年齡增長,我們可能都有一些遺憾或悔恨是無法彌補的,因為事過境遷,人生不能重來一次;但它們不該成為阻擋我們前進的絆腳石或使我們沉漩愈下的流沙,陷我們於追悔、自責、懊惱、憂愁等各種負面情緒中,消磨了我們的生命力;正所謂「世俗的憂愁是叫人死」(哥林多後書七章10節)。
當面對椎心刺骨、噬人的悔憾時,讓我們將其帶到基督面前;憂傷痛悔的心,神必不輕看,讓神的憐憫與恩典,將其轉化成我們內在的決心與勇氣,激勵我們在未來的日子能超脫外界各樣勢力與壓力,勇敢果斷地去做對的事。在約瑟與尼哥德慕身上,我們看到了這樣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