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容珍/台北報導】會動的文藝復興」藝術大展從一月底在台北花博流行館開展後,受到各界的矚目。展覽強調在台灣就可以一次看到36家世界級博物館及美術館的文藝復興時期,共24位藝術大師200幅名畫。
特別的是,可以透過數位多媒體的方式,以近距離沉浸式體驗,讓觀眾能跨越時空,欣賞百花大教堂紅磚大圓拱頂的壯麗宏偉,以及濕壁畫〈最後的審判〉構圖繁複精細,採用透視法讓園頂無限伸延的視覺震撼。
進去展場,首先透過文藝復興的時間線,回顧300年來文藝復興歷史軌跡,現場也提供AR導覽與拍照,讓人可以用手機與幾幅畫作互動,感受虛實呈現的特色。進到「光之藝廊」使用高解析銀幕,欣賞藝術家高畫質呈現的名畫,每過幾秒就會輪播知名的畫作,另還有簡介多位知名畫家和畫風。
在全境沉浸式體驗區,精選「文藝復興三傑」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以及波堤且利、卡拉瓦喬等五位藝術家代表性的百餘畫作。運用先進的投影技術,展現高達五公尺環場巨幕及地面,並搭配音樂和音效,營造540度環場沉浸體驗環境。
不少作品與聖經故事有關
另外,百花大教堂的展演設立在獨立的空間,在九公尺的充氣巨蛋內,看到數位展示園頂的〈最後的審判〉濕壁畫,在環場圍繞、時遠時近,有的人坐著,有的人甚至躺在地上仰望,沉浸在作品的氛圍。
這次展示的作品,不少與聖經有關,從〈創世紀〉到〈最後的審判〉,還有〈三博士來朝〉、〈耶穌受試探〉、〈最後的晚餐〉、〈聖保羅皈依〉⋯⋯。
「我們不要僅看到感官的特效,被外在科技吸引,只有短暫視覺的驚嘆,而忽視作品的藝術性和永恆性。」淡江大學通識與核心課程中心專任副教授戴佳茹受訪時表示,畫作所處的環境空間和擺放的位置很重要,作品是否放在教堂內一個神聖的空間裡?作品擺放的高度,觀者需不需要仰頭觀看?另外展出的作品是否與原作的大小尺寸相同?若是能借到原作,更能看到畫作的質感,以及畫家使用的顏料、筆觸,這些都是真跡才能看得更清楚。不論是畫作〈創世紀〉、〈最後的審判〉,作品使人能明白體會聖經表達的內涵才是最重要。
要了解藝術的神聖和永恆性
她認為,這次展出,為了達到絢爛的效果做出特效,吸引人的聽覺和視覺的沉浸式體驗,比較多的感官效果,讓人產生短暫式的驚嘆,但卻很難將藝術的神聖性和永恆性表達出來。她期待大家在看展覽時做些研究功課,不要僅被科技藝術、特效吸引,而是真正能看見文藝復興繪畫的意義。
戴佳茹還表示,文藝復興是回到希臘、羅馬時代的古典藝術,是強調「對稱、均衡、比例」。「會動的文藝復興」主題,本身就有些顛覆文藝復興的本質,或許策展單位借用科技與商業手法,吸引人來認識名畫。此外,其中卡拉瓦喬的〈梅杜莎〉畫作,展現醜惡的蛇髮美女的驚恐效果,其實此非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而是巴洛克時期的作品,放在展覽中有點突兀,但相信是為了更吸引觀眾的目光。
認識百花大教堂圓頂建築
若真實的走進義大利聖母百花大教堂欣賞圓頂濕壁畫〈最後的審判〉時,觀者在巨大教堂神聖空間仰頭觀賞,帶出的是自我反省以及對永恆的渴望,從空間跟人比例的相互關係,深刻感受作品的震撼。她提到「臨場」的重要性,然而若是用現代科技變幻方式呈現,較無法體現原作的感受,看到的多半是感官效果,這樣是否還能對最後的審判帶出省思?也是觀者可以思考的面向。
位於佛羅倫斯的聖母百花大教堂,是文藝復興的指標。它是一座哥德式教堂,在文藝復興時期,由布魯內萊斯基所興建。但圓頂濕壁畫〈最後的審判〉,是經過近一個半世紀後才完成,其實已經進入文藝復興晚期矯飾主義的風格了。這次展覽強調「文藝復興」作品,或許觀者日後可以更深入了解百花大教堂的圓頂建築,甚至若有機會可以出國欣賞〈最後的審判〉原畫,將可從真跡作品中,帶來更真實的震撼與感動。
戴佳茹在《至高之處──義大利教堂藝術的千年光輝》一書中提到,「〈最後的審判〉主題與大教堂對面的聖約翰洗禮堂相同,表達傳統基督信仰中天堂與地獄的對比景象。其中揭示的重要信息是,信徒看到主祭壇上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像,一抬起頭,就在天使環繞榮耀中看見一位主,證明耶穌基督是復活的救主」。
名畫充滿榮光天堂場景
書中也提到,「這幅矯飾主義風格的作品,使用五層構圖,不同層次區隔分明,藉此製造空間感。畫面以充滿榮光的天堂場景為主,榮耀得勝的基督君王端坐正中央,身旁圍繞著眾天使、聖徒及教皇各等人物。畫中人物受到米開朗基羅的影響,以雄渾強健的筆觸,生動描繪出數百個人物場景,層面極為壯觀。色彩明亮華麗,強調天堂意象;構圖緊湊,人物簇擁,動作誇張。最底層畫面描繪深沉、恐懼、死亡的地獄場景,明顯形成天堂與地獄、喜樂與哀愁、光明與黑暗強烈的對比感受。」
戴佳茹受訪時表示,早在中世紀,藝術家都是「仰望上帝」,畫作都為神而作,一切也以神為主軸,許多作品沒有留下藝術家的名字。到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意識抬頭。人們更多想要探索世界,開始環顧自身所處的世界,不僅僅看神,也開始探索人,人的思想情感也成為重要主軸。因此不少畫作以人為主,藝術家也開始畫下自己的肖像在作品裡。也因當時有錢商人贊助藝術家,在指定的教堂壁畫繪畫或雕塑。藝術家隨之興起,開始有個人的風格。義大利麥迪奇家族即贊助許多藝術家創作,包括米開朗基羅、拉斐爾、波提且利、達文西等。
藝術在教會歷史扮演重要角色
戴佳茹老師表示,藝術在教會歷史一直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早在中世紀開始,多用建築、文學,到了文藝復興,更多的用繪畫呈現;到巴洛克時代,用更多的音樂。在不同時期,神就興起不同的專業領域的藝術家。很感謝神的是,文藝復興早期源於義大利佛羅倫斯,特別興起許多藝術家、文學家、雕刻師,對上帝非常敬虔,他們用專業藝術為主服事。
她表示,這次展覽也許開啟大家對文藝復興的好奇、認識,但也建議最好可以搭配深入閱讀相關的文藝復興時期的教會歷史,及相關藝術家作品,甚至可以從閱讀聖經中,了解作品當中的信仰藝涵,相信對這些作品會有更清楚和正確的認識。
「會動的文藝復興」展期
日期:一月22日至五月2日
地點:台北花博流行館
必看:義大利聖母百花大教堂〈最後的審判〉原尺寸仿真穹頂圓幅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