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6 基督教論壇報 / 台灣教會

【後疫情時代的新型態教會】牧者:打破教堂為中心牧養觀 信徒聚集彼此造就,就是教會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編採 追蹤

【記者梁敬彥、李容珍/台北報導】國內新冠肺炎本土確診病例,連續五天破百例,5日更創下單日確診216例的今年新高。不少教會牧者憂心,若疫情持續擴大,是否會回到昔日限縮聚會的狀況。

面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疫情,眾教會已經有所預備,降低衝擊了?

全國禱告網絡透過虛實整合連結
從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全國禱告網絡每週二至週六早上6點,透過Zoom連結全台七十餘位跨宗派及城鄉牧者傳道人,舉行「全國晨間祭壇」;並由各地牧者輪流領會及帶領眾人「持火」禱告。

全國禱告網絡總幹事潘劉玉霞牧師受訪時表示,在疫情前,全國晨間祭壇是由新竹新恩堂、桃園市府靈糧堂,台北新城市教會及花蓮玉里長老教會輪流擔任主領及直播;疫情期間,透過Zoom連結,不但在跨年的凌晨可以連結眾教會,舉辦「子夜為國禱告祭壇」;甫落幕的祭司總聚,也是透過Zoom的方式,在全台18個縣市(含離島)同步聚會。這就是疫情顛覆了過去所有的信徒及傳道人,必須在固定的時間,一起到固定的地點,參與聚會的質變。

潘劉玉霞牧師引用馬太福音十八章18節「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們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表示,在疫情限制實體聚會期間,包括信徒害怕染疫或是習慣於更有彈性、時間更自由的線上聚會(主日)或是小組團契,很多教會在恢復實體聚會後,或多或少都面臨信徒「叫」不回來,甚至是流失的情形。

但她要提醒大家,無論是實體或是線上的聚會,重點都是「連結於一個基督的身體的彼此委身和連結」。

就像我們跟自己的家人的互動,只要彼此中間有愛與關係的連結,能見面的時候,一定會迫不急待地彼此相見。若真是因故必須得分開一段時間(出差、留學……),透過社群軟體來連繫、交流、分享,感情同樣不會散。

所以在後疫情時代,教會要思考及預備的,不是怎麼辦?而是教會和信徒有沒有預備好善用科技工具的連結,跨越時間及空間的限制,隨時上線聚會;然後能在實體聚會時,願意回到愛的大家庭中團契。

信徒所在的地方就是教堂
「如果台灣發生一場空前絕後的大地震加上瘟疫,全台所有的教會建築物全部毀壞,沒有辦法實體聚會,教會何去何從?」福音協進會秘書長夏昊霝牧師受訪時拋出這個問題。

他引用哥林多前書十四章23節表示,過去台灣的教會習慣於整個教會在同一個教堂裏一起聚集,人數愈多愈好。而且各個年齡層的主日聚會,普遍都安排在週日上午。所以昔日教會就是「固定時間加上地點(教會)」的結合。

而牧師要建立的「榮耀的教會」,評估的指標則是事工多少、崇拜堂數的多少、參加實體聚會人數的多少,以及建植分堂的數目。而當新冠肺炎打亂了這樣眾教會習以為常的模式及增長策略時,很多教會就慌了,甚至是亂了。

「如果教會不希望信徒失去以基督為首的門徒生命,不希望他們離開教會,新型態的教會就要進到他們中間。所在的地方,就是教會!」
夏昊霝牧師舉例,若是一群夜貓族的文創工作者,他們固定在週間的凌晨時分,或在咖啡廳、各人家中,甚至是Pub實體聚集,並透過社群,連結在其他城市甚至是國家的朋友,一起禱告、敬拜,他們所在的地點,就是教會。

也就是說,牧師面臨後疫情時代的新型態聚會及教會,必須要先打破「以會堂為中心」的傳統教會觀。因為過去那種同一個時間來到同一個教堂的聚會模式,已經被疫情徹底顛覆回不去了。

夏昊霝牧師提出「信徒皆祭司」的新教會觀。這指的是,職場的領袖甚至是家中的父親,都是可以帶聚會的講員。所以新型態的教會,也勢必打破「(主任)牧師講道,信徒聽講」的傳統模式,而是信徒彼此輪流擔任牧養者,相互造就、扶持,教會的牧師則扮演屬靈遮蓋。這是教會迎接後疫情時代的新聚會模式,必須要與時俱進調整的。

各種小型主日崇拜聚會型態應運而生
高雄福音禮拜堂的黃大山牧師,也是「春發號文化有限公司」的營業負責人,旗下有涼麵品牌—倆筷伴(前伍號糧倉),在受訪時表示,我們要打破過去主日實體聚會人數的迷思,也要打破過去傳統只限在教堂,等待信徒前來聚會的思維,而是要更多走進人群當中。

過去傳統聚會型態固然需要保留,但未來教會不會只有一種聚會型態。

從小在教會長大,父親也為牧師的黃大山表示,疫情爆發後信徒的心態,有很大的改變,甚至非常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家人期待內聚的型態比較明顯。

過去是信徒來教會聚會,後來因為疫情升高以及防疫規定,限制進場的人數,改在家庭的小組聚會;也因此,牧師需要更多走進信徒的家庭。各種小型主日崇拜聚會型態應運而生。牧師可能不像過去,只有在教會參加一場主日崇拜,可能會到各個家庭,參加不同的主日,甚至因著各小組聚會地點或型態不同,可能會一起去露營或去戶外崇拜。

台灣各教會推行小組化已經成熟,隨著疫情使小組的連結、落實得更強大。過去,他一直想把教會改成小組教會,但都遇到很大的困難,沒想到現在小組就自然成形。若是沒有信徒對聚會思維的調整,教會可能因此產生奉獻和人數的虧損。

因為若是繼續按照過去的聚會型態,疫情後來教會的人數必然減少,奉獻也自然銳減。

轉型營商宣教讓教會走下去
黃大山牧師說,感謝主,年輕牧者調適很快。他認識一位年輕牧者,主日改為週六,結束後有時跟著或帶著弟兄姊妹,出去露營或攀岩,直到週日結束。週間,教會會去探訪和關懷各個家庭。但是,他們夫妻的薪水,是由支持他們的大教會而來。牧會型態也同樣面臨不再是「來來來」,而是「去去去」。

高雄目前已有幾間教會,透過轉型為協會從公部門取得資源補助,來幫助年輕人就業和創業,而且透過這些青創獲得營利,其中二到三成回饋到教會,使教會能生存下去。

耶穌曾經教訓人說:「你們要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馬太福音十章16節)黃牧師說,轉型為協會,透過與公部門,或是與其他協會合作,共同分享資源。也以營商宣教模式,進而影響到職場,經營教會、以教會遮蓋企業。以他和師母為例,他們開涼麵店在一年多時間,就已吸引多對夫妻前來教會。

但他仍強調,不是所有教會都比照,若背後有大教會或組織穩固的教派在背後支持,可以延續過去的教會型態,否則對於獨立教會或教派較小的教會而言,勢必要面對生存和轉型,他所提到的青創模式,也是比較活用的方式。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