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容珍/台北報導】很多人學生時代時,便在嶺頭山莊參加夏令會,經歷神的恩典,奠定後來的信仰,以及在華人各教會、機構服事的基礎;其中國際知名的建築師潘冀,更是與嶺頭山莊有很深的情感;他說:「嶺頭山莊對我來說,有很多美好的記憶!」
嶺頭山莊讓他想起一起成長的朋友,現在分散在世界各地服事。潘冀的夫人孫寶年教授(人稱孫老師),是在嶺頭山莊的夏令營中,聽到宣教士明俊德的分享後決志信主。他們兩人在教會相識,直到出國留學、結婚生子。返國後,潘冀成立建築師事務所,有機會受美南浸信會差會之邀,參與嶺頭山莊的整修。
與夫人教會相識 夏令營堅定信仰
潘冀建築師接受本報採訪時回憶,他10歲時隨家人從澳門來到台灣,住在杭州南路一段77巷裡,因此就在鄰近、位於仁愛路25巷的仁愛路浸信會聚會(之後仁愛堂搬到現在八德路),當時教會仍是一棟日式住宅。而每年在嶺頭山莊參加夏令營,則是年輕人的一件大事。他記得小學五、六年級時,他就開始參加。
來參加夏令營的,都是來自各地浸信會的年輕人,營會持續一個星期,對信仰造就更為深入。大家生活在一起,彼此也有更深的認識,甚至成為很好的朋友。有多對弟兄姊妹,像他和孫老師一樣,在教會認識,一起參加夏令會堅定信仰,後來成為男女朋友並結婚;目前大多數人居住在國外。
潘冀回憶,當時大家生活都很簡樸,美南浸信會差會的宣教士,有些住在嶺頭山莊的一些「洋房」裡,其實內部陳設都非常簡單清爽。夏令會期間,他們年輕人都睡在榻榻米上的大通鋪,廁所設在戶外大家公用。大家每天最開心的是吃完晚飯後,都有「夕陽會」。眾人坐在廣場階梯,遠望著太陽漸漸西沉;大家一起唱詩歌、聽短講;之後回到室內,還有培靈會或是佈道會。
惋惜同窗十年好友英年早逝
每當想起嶺頭山莊的夏令營,都讓他不禁懷念英年早逝、要好的同學劉大中。潘冀記得讀中學時,他會把很多同班同學帶到教會(仁愛堂),同學也會跟著他一起參加夏令會,也都非常喜歡嶺頭山莊。其中劉大中與他,從師大附中初一到成功大學建築系,成為同班同學共十年。
他形容這位同學相貌出眾,非常有才氣,不論是設計能力、美學判斷或音樂天分,表現都非常突出。他記得剛帶劉大中到仁愛堂,沒多久詩班就由劉大中指揮;讀師大附中時,劉大中也指揮學校的樂團。可惜故友因罹患先天性的癲癇症,當年醫學沒有現在發達,後來到美國留學,劉大中也常病發。有一次劉大中住院,他正好也在美國唸研究所,特別前去探望。後來劉大中返台灣,與幾位弟兄一起開業,可惜卅歲就過世。當時潘冀人在國外,感到非常惋惜,失去了這麼一位難得的人才。
美南浸會差會獨到眼光 用心維護營地
潘冀表示,他很佩服美南浸信會差會的宣教士當初的眼光和見識,他們來台灣後,不僅在傳道、牧養、教育上盡心竭力,更有視野和魄力選擇地點,在硬體建築上擘劃建置,其中包括選擇嶺頭山莊作為營地,為後人留下發展空間。他說,在台北近郊很少有像嶺頭山莊那麼美的環境,因那塊地過去是軍事用地,現在雖是山坡地保護區,也不能大興土木重建或加蓋,只能將原有的建築整修。
從1981年成立事務所以來,因著潘冀過去與多位宣教士多年來建立的情感,與美南浸信會差會溝通上沒有隔閡,有幸受邀參與美南浸信會委託規劃興建或整建的一些建築,包括位於台北市吳興街的浸信會神學院圖書館和教職員工、有眷學生宿舍。之後嶺頭山莊也因經過多年使用需要整頓,事務所受委託協助整修。當時包括漏水的屋頂加蓋、天花板重新設計、加裝空調,改為現代化廁所,從大堂、宿舍到廁所,可以連通的連廊……。宿舍雖然還是大通鋪,但是也整理得比較乾淨。餐廳原本位在半戶外球場,經過整修加裝可拆卸玻璃門後,也變成比較像樣的餐廳,可以裝冷氣。
展望未來營地整頓 能活絡起來
然而,潘冀最大的感觸是,美南浸信會差會的宣教士離鄉背井來到台灣,用心地把教會和營地建設起來,他們的政策是等到台灣教會長大成熟能夠獨立,後便撤退,將土地資產交給當地的教會管理。他說,宣教士在的時候,把嶺頭山莊的環境照顧得很優雅整潔;但當他們撤退搬離之後,交給浸聯會管理,經過幾十年,可能因沒有經費整修,只見破舊傢俱隨處堆放,環境髒亂就逐漸荒廢,非常可惜。加上現在舉辦營會,可以選擇的地方增多,現代人生活水平提高,選擇使用嶺頭山莊的教會團體相對變少。
但當他知道,平鎮浸信會承接整建的工作,由黃祈翰牧師帶領年輕人把山莊做起來,潘冀很為他們感恩,也期待嶺頭山莊未來重新活絡起來,讓大家能持續好好使用,成為祝福眾教會和年輕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