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容珍/馬來西亞連線報導】我從小在馬來西亞教會長大,但是使我生命更新成長,建立領袖特質,領受神的呼召,卻是在台灣讀大學的時候。」馬來西亞衛理公會華人年議會社會關懷部主席周道惠,也是衛理公會加影堂宣教部主席。本身是建設公司老闆的他,近年來奔走在台灣、馬來西亞、泰北、緬甸等國,連結教會、政府、大學、機構,投入殘障、弱勢家庭孩子等社會關懷以及宣教工作,祝福了許多的人。
他說,過去我們強調企業社會責任,但他認為,教會更需要負起社會責任。他也將西馬的經驗移植到東馬推動。
教會需要負起社會責任
周道惠從小生長於馬來西亞沙勞越詩巫,母親是家中第一個受洗的人。64年前,他在還不到一歲時,母親就帶他到教堂受嬰兒洗,在衛理公會的教會體制下成長。他從參加主日學、帶少年團契、青年團契、大專團契、成年團契,從堂會的服事,進到教區、年議會、總議會⋯⋯。在他的生命中,週末去教會,已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他也深深體會,從小在教會建立生命的基礎,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
基督徒需要接受裝備訓練
「生命的成長,訓練裝備很重要。」周道惠在台灣讀逢甲大學時,自己找上台中衛理堂聚會,後來也在教會服事。他說,他生命的更新成長,建立領袖素質,是在台灣期間。由於當時校園團契大專事工非常活躍,有大專營、青年營和領袖訓練等,教會長輩很照顧他們僑生,不但鼓勵他們參加,甚至支持他們去接受裝備,也陪伴他們成長。那段期間,他也大量閱讀很多屬靈書籍。
他說,當時台中衛理堂週邊有很多學校,教會光是僑生就有五十、六十人,多過本地的學生。他在教會也參與很多服事,並曾擔任青年團契副主席、主席,後來擔任執事,經過很多操練和學習。
教會生活日常 常問問題長輩關心
回想當年唸建築系時,同學常為了畫設計圖熬夜未眠,但他到了半夜十二點照常睡覺,功課也未受影響。不論是否有考試,他都堅持去教會。他說,在成長期間,他「喜歡問問題,很多長輩也很照顧我」,並對他有很多的輔導和幫助。
大學畢業後回到馬來西亞開建設公司,早期是自己買地、規劃、設計,以及銷售、興建。通常馬來西亞從事房地產的人,開工前都會拜拜,但是他規劃的工程,都會請教會的牧師、會長和會督來祝福禱告。他會向建商說,不用拜拜,還可以省下很多錢。在興建過程都很平安,沒有大事發生。
周道惠從擔任堂會執事,後來成立建堂委員,規劃教堂設計。因著他服事的好口碑,後來被推薦到教區,做會友領袖。之後進到年會、總議會,不論是教會、教區或年議會,只要有關建築的工程案,都會找他協助。
從單一教會進到年議會 發揮影響
有感於教會常會在自設的圍牆內,自我感覺良好,他體認到教會要有影響力,必須要走出去連結社會。而社會關懷,原本就是基督徒應盡的責任,上帝也呼召他投入這方面的工作。
然而,建設公司老闆如何投入社會關懷?周道惠引用使徒行傳廿章35節提醒:「施比受更有福」。他從小在英文學校長大的他,因而接觸到馬來人、印度人、華人等各種不同種族的人;中學六年期間,他參加童子軍活動,與其他種族的人生活在一起,學習成長更多。
他表示:「社會資源愈來愈少,我們不可能一個人做很多事,若能把各方資源連結在一起,就能做很多事。」周道惠除了參與教會活動,也加入社團活動,因此連結數萬人。社團成為他學習的平台,使他能連結馬來西亞和台灣的資源,對他的社福工作有很大幫助。
為了協助馬來西亞衛理公會「美門殘障關懷基金會」賣咖啡籌款,周道惠連結泰國原住民、長榮大學、台灣的大使館,以及西馬衛理公會年議會,鼓勵住在西馬美門殘障關懷中心兩、三百個殘障朋友,提供培訓及各項服務,使他們有一技之長,能回歸社會。27年來,已經培訓三千多名殘障朋友回到社區生活。
周道惠也促成長榮大學和東馬的衛理學院成為姊妹校,另也連結砂勞越的詩巫凱勝之家(福音戒毒中心),培訓戒毒者有一技之長,來生產咖啡。
他說,在詩巫的衛理福兒院,有七十年的歷史,過去栽培一千多名牧師、醫師、律師、老師,成為很好的典範。九年前另外成立的衛理兒童之家,主要為關懷單親、弱勢家庭的孩子成長,經過多次搬遷,為能擁有自己的場所,他們在加影堂附近找到土地,邀請歌手梁文音到馬來西亞舉辦詩歌佈道籌款購地,由他設計、規劃興建。今年二月啟用後,很多弱勢家庭的孩子想要進去。他們邀請每一間教會認領一個孩子一年的經費。
傳福音也要有愛的行動
周道惠也推動「愛心三合一(教會、教育、社會)」,透過驗血、捐血和義診,連結衛理公會總會旁邊的獨立中學、雪蘭莪中華大會堂和衛理公會,這三個單位都具有百年歷史,聯合舉辦社會關懷活動,推出「施比受更有福」,讓社會看見教會的優點。
他說,教會的使命是傳福音,社會關懷是付出愛的行動,做鬆土的工作,兩者要平衡。他常去醫院探訪,看到有些基督徒一見到有病的長輩,就急於向他們傳福音,希望對方嚥氣前成為基督徒,但引來家屬反感。
他表示,很多人想用口才傳福音,但其實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彰顯上帝的愛和生命影響力。上帝給人的愛是無條件的,基督徒不能滿口仁義道德,卻無法向周邊有需要的人付出行動。
他也相信當我們領受神的呼召,一定會面對難處,但我們不需要花太多時間找理由和藉口推辭,反而要找上帝幫助,給我們智慧來突破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