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梁敬彥整理報導】新冠肺炎本土確診病例,今天(四月28日)來到11353例的歷史新高,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還沒有疫苗可打的12歲(含)孩童的確診比例達13.6%,讓很多家長甚感憂心。
台灣世界展望會(世展會)今天公布《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台灣兒童生活調查》,發現43%一般家庭的孩子非常害怕自己染疫死亡,來自經濟弱勢家庭(具中低收入戶資格)的孩子更達48%,22%因為學校停課在家上課連線經常遇到網路斷線無法有效學習的障礙,由於疫情擴大,各級學校及班級停課的人數與日劇增,值得政府、教會及社會大眾關注。
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台灣兒童生活調查》是世展會與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陳毓文老師,針對近2,000位10至12歲兒少採網路問卷抽樣,由孩子們表述自身狀況。世展會期盼,藉由調查實踐兒少替自己發聲的權益,並看見不同社經地位、族群等兒童的整體生活及各面向福祉樣貌。
疫情讓弱勢家庭孩童更邊緣化
疫情停課期間經常遇到網路連線障礙、失去營養午餐來源、替家裡擔憂家計,或提前成為獨自面對問題的小大人,整體調查顯示,疫情後經濟弱勢兒少明顯變得更不快樂。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台灣兒童生活調查》有以下的發現:
一.經濟弱勢兒少更害怕COVID-19
55%經濟弱勢兒少自認非常害怕新冠肺炎,近五成(48%)非常害怕自身染疫失去性命,因疫情造成負向身心感受高於一般兒少。
二.停課失去午餐和學習資源:
停課後,14% 弱勢兒少面臨每天沒有足夠食物可吃的困境,22%在家上課連線經常遇到斷線等網路問題,而原民弱勢兒少更仰賴捐贈或外界提供的數位工具資源(電腦、平板、網路等)。
三、浮現家計問題:
超過兩成經濟弱勢兒少提到父母因疫情失業且未獲補助,68%弱勢兒少擔憂疫情期間家裡錢不夠用。
四.缺少足夠的家庭支持:
停課在家期間,經濟弱勢兒少獲得的家庭支持低於一般兒少,尤其反映在「爸媽或主要照顧者會聽我說話並在乎我」、「爸媽或主要照顧者會和我一起決定我的生活」。
另一值得關注的是國內孩子瀰漫對疫情的恐懼氛圍,51%兒少坦言對新冠肺炎「非常害怕」,43%「非常害怕」自己染疫死亡。
陳毓文教授觀察到,孩子的焦慮通常來自同住家人,「在家學習的孩子們暴露在各種疫病資訊中,很焦慮自己染疫或傳染他人,在猝不及防的染疫傳播鏈之外,仍須面對疫情風險社會的多變挑戰。
社會需建立疫情風險社會概念
陳毓文教授分析,「疫情突如其來的衝擊,迫使部分支持系統暫停或改變,突顯出經濟弱勢家庭難以因應的高脆弱性,如何以『疫情風險社會』概念,提升保護家庭韌力的防禦因子,挑戰社會工作的應變力。」
展望會建議,在疫情蔓延的高峰期,防疫安全不能輕忽,但家庭照顧者宜穩住心情,規律運動及作息,傳達適度的疫情資訊給孩子,或陪孩子聊聊紓解情緒,關注生活的正向事物,以減少陷入過度恐慌所致負向身心狀況。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台灣兒童生活調查》也關切兒少生活及身心景況。每遇到疫情停課,許多家長為安排孩子在家學習、飲食及教養負荷大感吃不消。但調查反映出孩子在家亦倍感壓力,調查中發現,不分社經地位的兒少生活滿意度皆明顯下滑,61%的孩子在後停課經常期待回到學校上課,包含運用時間的方式、在學校所學事物、與朋友的關係、與同住者的關係等面向也都明顯受負向影響。
陳毓文教授引述焦點團體訪談中孩子吐露的心聲:「停課後看不到學校同學,就算和同學連線玩手遊也沒這麼好玩了。」學校不只是接受教育、認識朋友的地方,還能提供親子相處衝突的緩衝空間,校內老師則是發現及通報兒童在家受虐、受暴的重要來源之一,當孩子們在家時間增長,與同住家人發生衝突的機率便跟著提升。
展望會提醒,疫情、失業、物價攀升都是衝突發生的潛在壓力源,親友鄰舍守望更形重要,一旦留意有孩子疑似受暴、遭虐或疏忽照顧等不當對待,請速撥打110報案或113保護專線,讓孩子遠離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