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洪秀玲(基督教論壇報新聞總監) 報導/梁敬彥(基督教論壇報資深記者)】華人社會年逾50歲被稱為「半百老翁(嫗)」,70歲則是「古稀之年」;隨著國人平均壽命突破8字頭,50歲後,普遍還有卅年以上的「第三人生」,可以盡情揮灑、過得健康、精彩且有活力。台灣嬰兒潮世代出生的三、四、五年級生,已不是「老人」、「銀髮族」,而是「壯世代」。
洞察這波壯世代浪潮已然成形,本報特別策畫這次「壯世代翻轉銀髮印象,換檔人生活得更精彩」專題。
同屬「壯世代」菁英代表的壯世代教科文協會理事長、戰國策董事長吳春城博士與亞洲論壇影響力中心執行長鄭忠信,對談壯世代話題與趨勢,提醒台灣的社會及教會「壯世代,來了!」
2034年,50歲以上人口將超過50歲以下
他們提出,擁有多元面向的「壯世代」,象徵「壯闊的心靈」,勇於「跨出規則,重啟人生」的精彩。壯世代族群不是「老而無用的退休長者」,而是「社會及教會珍貴的資產與資源」。
壯世代基督徒帶頭活出精彩且充滿活力的換檔人生,為教會和社會掀起嶄新樣貌的「壯世代新生活運動」,當蔚為風潮襲捲台灣及華人世界,將祝福所在的城市、國家及萬邦。
重新定義嬰兒潮世代 再次展現爆發力
問:請談談我們對銀髮族的刻板印象,此一「壯世代」的時代背景,跟過去有何不同,2034年時,50歲以上人口將超過50歲以下的總數,如何重新定義嬰兒潮世代出生的三、四、五年級生?
鄭忠信:壯世代這個「壯」,就是「Strong」,過往包括台灣的華人社會,60歲(含)以上的人普遍交棒退(休)下來後,就是養老。若在一、二十年前的環境背景,再正常不過。到了2022年,隨著生活圈科技及醫療劇烈改變,人若強壯,活到80歲非常普遍,50、60歲之後的人生,不是走下坡,而是換檔再造高峰的新起點。
「壯世代,來了!」不是一次座談,而是持續推動的壯世代新生活運動。
教會將是壯世代新生活運動帶來關鍵影響力的重要據點。很多牧者正進行世代傳承,退下來的牧者,是教會和社會重要的資產及人力資源,亞洲論壇影響力中心和壯世代教科文協會會共同成為連結的平台,這場座談是個起頭,提醒教會和社會重新定義及看重「壯年人生」,壯世代可以「再年輕20歲、再活一次」。即便現在是60歲,也要展現猶如40歲的爆發力。若是有一群壯世代集體興起、爆發,再度作出貢獻,對教會、社會及政府,都會帶來新的能量。
吳春城:我是1961年出生,當年平均壽命是60歲,2021年是80歲。這代表戰後嬰兒潮世代,比父執輩平均可多活廿年。但社會上普遍對於「老人」的觀念及政策,仍停留在60年代《老人福利法》那時的時空。
這對戰後嬰兒潮世代的自我認知、社會價值觀以及產業發展,有極大的影響。社會上60歲就是老人,「人生就走下坡,接下來就是收攤」的觀念,根深柢固深植人心。
壯世代是寶貴的資產和資源
台灣現在60歲以上的人口,已超過500萬,平均退休年齡是60.3歲,推估這500萬人,至少有一半可以活到90歲(含)以上,還有卅年以上的黃金歲月可以揮灑,若只是「養生、養病、養老」,會是台灣國家社會及教會的損失。
台灣2019年統計,國人離世前平均臥床達8.47年。進入超高齡社會,60歲以上的人口會與日俱增,若他們成為與社會脫節的「消失人口」,那是很可惜的。
同樣2019年的統計,企業針對60歲以上的族群,投放的廣告只占行銷費用的5%,形同放棄這個市場。但現在台灣三分之二以上的財富,都掌握在60歲以上的壯世代手中。
鄭忠信:嬰兒潮世代出生的人,大都是50、60歲就退休下來的菁英,他們財富自由、身體健康,身懷絕學,是台灣社會及教會寶貴的資產及人才,透過活動、課程及創意激勵他們,「再年輕20歲、再活一次」,會是很有power及影響力的一群。
壯世代生命成熟 能給出去的世代
吳春城:壯世代不必跟「銀髮族」畫上等號,「白髮是榮耀的冠冕」,教會的壯世代依然可以為主做異夢,再年輕一次。「壯世代,要撞(擊)這個時代」,帶來改變和震動。
壯世代有三個優勢,比他們的父執輩平均多活20歲,在世長壽高齡;再則是學歷及專業能力皆高的一群人。壯世代是台灣社會發展、民主運動及改革運動的開創者,很多壯世代直到現在,仍在第一線貢獻所長。壯世代與上一代相較,即便同為60歲,活力及行動力都遠勝一籌更重要的是,壯世代是現今台灣高資產的族群,是社會及教會的棟梁,更有奉獻恩賜及金錢的能力。
根據台灣高齡化政策暨產業發展協會(高發會)統計,直到90歲,台灣真正需要照顧的銀髮族約僅占高齡人口的13%,活躍老化不是著重「照顧」,而是激勵壯世代「覺醒」。
壯世代不要自己弱化自己
壯世代要確信「我其實是蒙福、強壯、有奉獻力及行動力的」,擺脫過去華人社會對老人只能「養老、養病」的枷鎖,別把自己「弱化」。
壯世代運動要倡議的是強大心理素質及行動力,連年輕人都要瞠乎其後,哪怕生理年齡是90歲,依然Strong。
不是下車而是人生換檔再出發,壯世代覺醒吧!
問:在歐美國家,常見老年人照顧老年人,自己也發展出精彩第三人生的先例,台灣的壯世代新生活運動,可以借鏡的是?如何在人生下半場順利「換檔」?
吳春城:台灣是全球老化最快的國家,從65歲老年人口占14%的高齡社會,到占20%的超高齡社會,只花了七年的時間,比國外都快很多。
華人是有敬老文化傳統的民族,像是北歐國家,致力將長者從臥床到死亡的時間縮短至兩週,連90歲的老人離世時都有六塊肌,因為生前一直在做重訓。有的老人甚至背著書包上學、使用電腦工作,人生就是持續前進,沒有「老」(退休)這件事。
過去的華人社會,人退休後只剩「養生、養病、養老」,這屬於照顧身體的層面。壯世代新生活運動就是「樂齡3.0版」,除了身體及心理健康外,靈性層面也強壯。
靈裏有盼望 重啟人生新階段
靈不單指信仰,更保有盼望人生仍充滿「意義感」。
壯世代年輕的時候,想把英文學好,可能源自「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的盼望及動機;「我的未來不是夢」就是努力奮鬥的意義感。步入老年之後,壯世代同樣有著「老年人要做異夢」的動力和活力。
鄭忠信:壯世代的年齡及體能狀況不一而足,像是周神助牧師現在80歲了,都還維持固定打網球的運動習慣,與同年齡層的壯世代相較,算是出類拔萃的「壯」。
人到中年後,生理機能的衰退是稀鬆平常的現象,但壯世代新生活運動要倡議的是,先從教會開始覺醒。教會退休的牧者及長執,都是前輩,他們具備的能力及對教會供應和奉獻的貢獻,都是教會的中流砥柱。
在教會及社會,壯世代不是「老」化的一群人,不是資源回收,而是金礦與鑽石,是應該被善待的資產、喚醒教會壯世代的再次爆發力,是「換檔」,而不是「下車」。
用美物使你所願的得以知足
換檔的時候,壯世代要做的事,跟以往不同的是,身體機能沒有年輕時好,再正常不過,但心理素質及靈裏的強壯,多半都會比年輕人更好。教會要思考的是,怎麼培力及幫助這群壯世代的人,身心靈都可以順利換檔。
在台灣的教會,壯世代的牧者、長執及信徒人數很多,也是教會的主力。教會要將這群壯世代再次激勵起來,成為教會及社會的幫助及國家的棟梁,台積電的張忠謀及宏碁的施振榮,都是壯世代的典範。
過去華人社會談到「更年期」,多半都是帶有步入老化的負面意涵,但壯世代運動倡議的是,在人的一生中,必須要有換檔的時刻,人進到中年,要認清「我是誰?」就像周神助牧師80歲還在打網球,動機已經不再是爭勝,而是享受以球會友的快樂。
假以時日,壯世代覺醒,勢必成襲捲台灣、乃至華人社會的浪潮。壯世代的來臨,會喚醒人活到50歲後,懂得去學習重新換檔。對於壯世代身心靈的再建造,教會要為他們量身打造課程,鼓勵他們繼續勇於投資自己,懂得花錢和消費,而不是自己節省開支,留資產給後代。
吳春城:我同意鄭執行長所提的「換檔」。台灣現在提到超高齡化社會,多半是以「銀髮海嘯」形容。見諸媒體,是「健保、退休基金要破產了」,以及「扶養比要失衡了」,彷彿高齡人口增加是大難臨頭的災難襲來。但在世長壽是上帝賜給人們的禮物,所以推動壯世代運動,教會所扮演的角色就很重要。
教會要成為壯世代興起典範
教會要帶頭尊榮壯世代,壯世代也要棄絕自我歧視的捆綁,在教會感受到「高齡的榮光」。教會要帶頭示範,模塑教會的壯世代帶頭活出令人羨慕的樣式。
鄭忠信:壯世代新生活運動,是要改變及顛覆華人社會「年長者就是退休的人」的舊有觀念。其實60歲、甚至70歲一點都不「老」,還可以做更多的事。教會要扮演壯世代的遮蓋及牧羊人。屬於戰後嬰兒潮的壯世代,在經濟及專業能力上,還是名列前茅,教會要扮演他們的伯樂,在這世代歧視老人的價值觀前面,有興起壯世代的先見。
吳春城:很多教會都在做老人事工,但仍偏向生活休閒的事工,像是才藝班及松年大學。這些都很好,但仍嫌不夠,推動壯世代新生活運動,必須更貼近壯世代「靈」的層面的需求滿足。
人生在60歲前追求的價值,一言以蔽之叫做「強」;就是「我要成為愈來愈好的人」為奮鬥目標,比的是念什麼學校、做什麼工作、領多少薪水,升遷有沒有比人家快,這是「為了生存而競爭」。
60歲以後,很多人已經退休,追求的就是頤養天年,但人生沒有目的是不行的。
鄭忠信:壯世代的人生是「換檔」,不是「下車」,還有無限的機會和可能性。
亞洲論壇影響力中心要推動的是壯世代新生活運動,關鍵字就是「換檔」。就像開車,換檔是為了讓車子跑得更順,車子會持續前進,而不會停下來,就像跑山路和跑平地的車檔是不一樣的。
壯世代不是用年齡來區分,而是秉持「他用美物使你所願的得以知足,以致你如鷹返老還童」,教會要幫助壯世代換檔返老還童。
吳春城:過去華人社會用冬天形容老年,冬天要冬眠,一動不如一靜,最好不要亂動,但壯世代談的是「第三人生,依然可以是春天」,從60歲到90歲,依然是完整的30年。
60歲以後的壯世代,依然可以秉持「回轉像嬰幼兒一樣單純信靠神」的心志,重新設定未來30年的人生目標,並且重新學習。要達成目標,就必須要學習及經營人生,那麼每天都會過得很踏實,這樣的人生就會非常美好。
壯世代VS躺平世代,要共榮不要對立
問:我們力推50歲以上的人成為「壯世代」,不是著重享受,而是開啟第三人生、發揮更大影響力,但現在年輕人卻流行成為「躺平世代」,鼓吹不消費也不奮鬥,對此一對比現象,有何看法和提醒?
吳春城:壯世代和年輕人成為「躺平世代」,是台灣現在高齡化及少子化社會的縮影,這是一體兩面;少子化讓很多年輕人成為「躺平族」,他們抱持「能舒服,幹嘛不躺」的想法,普遍不婚、不生、不育、不養,不想、甚至放棄努力和奮鬥,人生過得去就好!
就我觀察,台灣現今確實有世代對立的問題,「躺平世代」的形成,相較於經歷過台灣經濟起飛「我的未來不是夢」的壯世代來說,現今的大環境缺乏機會是原因之一。因為大部分的資源及財富,都在上一代的手上,但相較於上一代留下更少財富和資源的壯世代,為何不敢躺平,其實更值得躺平世代去探究、深思。
少子化造成躺平世代增多
鄭忠信:包括台灣在內的華人社會,都有上一代積累財富,留給下一代福澤子孫的觀念。但在台灣,多數三、四、五年級出生的嬰兒潮壯世代,他們的父母多數都沒有留下(太多)遺產給孩子,但是嬰兒潮壯世代胼手胝足很努力打拚累積財富,而他們的孩子,就是享受壯世代爸媽打拼成果的受益者,所以年輕人敢於躺平不努力。
壯世代要扶持興起躺平世代
吳春城:如何解決?現在很多大學都有育成中心,教會也可以學習這樣的概念。很多教會的壯世代過去都曾位居要津,有豐沛的職場實務經驗,加上多半都領有退休金,經濟無虞。
教會就像是企業體,壯世代的信徒就是最好的人力資源,教會協助他們將才能及恩賜導出來,壯世代信徒和教會,就是夥伴的合作關係,不單是提攜自己的兒孫,更是幫助年輕人找到自信、發揮恩賜。
父母怕孩子吃苦,給的經濟供應讓孩子可以「安心躺平」,孩子也躺著等父母留下來的資產,長此以往,這其實是毀了自己的孩子。我建議壯世代對於下一代,要揚棄父祖輩「留遺產給孩子」的觀念,因為時空背景已然大不同。
鄭忠信:壯世代應該放手讓下一代自己去闖、打天下。嬰兒潮壯世代從昔日的苦日子一路走過來,他們篳路藍縷、開創天下,所以在現今躺平世代看起來,壯世代是「擁有者」,但壯世代到了六、七、八十歲之後,要覺醒的是,不是把重心都繞著兒孫轉,而是「怎麼照顧好自己的身心靈」,以及做好財務管理、分配和預算。像有的壯世代,一條褲子穿了很多年也不捨得換。所以壯世代風潮的興起,是要幫助教會及社會談論「怎麼過好自己的第三人生的30年,而非一直繞著兒孫打轉!」
吳春城:壯世代覺醒運動,倡議「銀光經濟」;就是壯世代在活著的時候,把錢花光光,過好「創造美好的第三人生」的生活,從教會的壯世代帶頭活得活躍和精彩。當銀光經濟的需求出來後,就會創造很多新的商機和產業與就業機會。
當壯世代不再只是省吃儉用,錢留兒孫,而是願意出來消費時,躺平世代的年輕人就會增加很多的就業及創業機會,來賺壯世代口袋的錢。壯世代擁有全台大部分的財富,他們的消費帶出的食衣住行育樂商機,年輕人非但不會繼續「躺平」,反而還會趕快起來「跑步」,成為下一代的創業家。
壯世代是民間高手,教會要激發他們成為新主力
問:壯世代覺醒之後,這群人是有學習力、消費力及奉獻力,而壯世代這個年齡層,也是教會現在的主力,如何激發他們成為新國力?
吳春城:壯世代最大的資源就是「閒置資源」,以教會來說,壯世代的牧者、長執及信徒,身懷絕技的民間高手所在多有,但多半無用武之地,教會可以幫助他們導引回來,奉獻所長,貢獻教會與社會、造福下一代。
貢獻所長服務教會和社會
鄭忠信:台灣進入高齡社會,絕不等同跟衰敗社會畫上等號,而是透過從教會壯世代的覺醒和行動開始,帶出高產值和高影響力,以及創造高水平的生活品質,教會可以帶頭做這件事情。
銀髮族不是老而無用,而是黃金及鑽石的壯世代。現在台灣很多教會的牧師及長執都是年輕世代,很多教會的壯世代退下來後,多半就在家中含飴弄孫,但看看鄰近的日本,有跳舞和騎哈雷機車的阿伯,仍然充滿活力。
但台灣卻把壯世代稱作「退休老人」,壯世代新生活運動就是要翻轉社會長期對老人「老了就沒有用」的觀念,並且從教會開始掀起這股風潮,從觀念的扭轉,並透過訓練、課程及活動,協助壯世代「換檔」,活得有尊嚴及盼望。
吳春城:壯世代新生活運動就是要解放這個社會壓力,像我60歲作這樣的穿著打扮,參加小學的同學會,同學們就對我說:「同學,呷老要認老,不要穿那麼『邱』(意為張揚)!」社會對於銀髮族的刻板印象及無形的壓力,就是「老要有老樣,展現長輩的風範啊!」很多壯世代就被這樣的枷鎖給「框」住了!
所以壯世代新生活運動就是要解放社會壓力,不單是「個人」,更是整個群體,包括教會和社會。
鄭忠信:教會就是落實壯世代新生活運動的實驗場,要談的不是Why,而是How,當壯世代先在教會裏被尊重、被善用,將恩賜所學傳承給下一代年輕人、被教導怎麼管理、運用財富,教會就形成非常重要且健康的堡壘。
壯世代是羊,他們跟著牧羊人,他們沒有離開群,教會要牧養壯世代一輩子,平常就要經營壯世代的身心靈的建造。教會不是只要50歲以後的壯世代奉獻(金錢),而是要去照顧他們身心靈的各個層面的需求,給他們訓練、課程,幫助他們對人生繼續保有活力和盼望,給他們去處。
壯世代覺醒就是當他們50、60歲從職場退下來後,教會協助他們換檔,再過創新的生活,這個生活是祝福下一代的。
吳春城:為什麼現在高齡者會被歧視?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沒有再「投資」自己。頭髮沒有造型,也不重視衣著及生活品質。自己外在及內在的形象都很低落。而社會也對高齡者普遍不是那麼友善,教會要做的,就是幫助壯世代從自我覺醒開始,從內到外都煥然一新,鼓勵他們活出高齡的榮光,並且透過訓練、課程設計及活動,把他們的能力、消費力及奉獻力導引出來。
像是醫院的志工,其實有很多都是學有專精的退休醫護人員,但他們多半只是被賦予「人形立牌」(指路)的工作。像現在疫情期間,護士荒很嚴重,政府徵用退休醫護重回職場,訓練檢定通過之後就投入服務。其實壯世代裏面有很多都是因著「生理年齡」的規定被迫退休,但他們的體力及專業還是很好用。在教會裏,這樣的壯世代,更是所在多有。
教會要建立壯世代牧養事工
問:如何鼓勵教會改變觀念,過去普遍比較重視兒童事工、青年事工,因為「擁有無限的未來及可能性」,年長者多半只有長青團契,讓壯世代成為教會及社會的祝福?
吳春城:壯世代觀念推了兩年多,很多企業及產業界都深受啟發,但平心而論,要群體觀念的轉檔,還有待努力,目前包括學校系統及立法院與公部門,都認為壯世代的覺醒和興起,是解決台灣高齡化人力荒的解方之一,但很多人都會問一句:「那接下來該怎麼做?」
鄭忠信:我有一個朋友70歲開始在學吹薩克斯風,動機是陪孫子一起練。這樣的人生是充滿盼望的,壯世代的集體覺醒所掀起的,是新生活運動的浪潮。
吳春城:人生在壯年的時候充滿活力及熱情勇敢作夢,進入熟年的壯世代同樣可以做異夢並化為行動,人生還是充滿盼望及無限的想像。
鄭忠信:其實可以為壯世代安排課程,上完後就頒予博士學位,亞洲論壇影響力中心就可以給,這樣參加的壯世代就會很認真去學習,在第三人生學會新的專長,活到老學到老,壯世代也會呼朋引伴一起去學習。
吳春城:這是一個很好的想法,人生的第一階段大家到大學去讀書受裝備,壯世代絕大多數年輕時都沒念過大學,壯世代從50歲之後,人生通常至少還有30年,同樣應該終身學習,退休後更能當全職的學生。現在大學普遍因為少子化衝擊面臨招生困難,壯世代若能重回校園學習,且課程經過重新規畫再設計,為未來30年的生活作預備。
無論是學校、教會以及亞洲論壇影響力中心,都可以建構這個願景,在過程中會遇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加入團體。不要退休後就跟社會脫節,同儕彼此也可以相互激盪,再創精彩的壯世代人生。
鄭忠信:壯世代的覺醒就是找到自身存在及生命的意義,確信自己不是老而無用,而是如同黃金及鑽石般的珍貴資產,值得被教會及社會尊敬、尊榮以及重用。從教會開始掀起壯世代覺醒的浪潮,襲捲全台,產生影響力。
亞洲論壇影響力中心將持續幫助教會推展壯世代的興起,幫助教會建立壯世代的培養與活動,若有任何教會需要幫助,都可聯絡基督教論壇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