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雲(牧師)
船行在涅瓦河的水面上,我環顧這北國大城聖彼得堡的身影,有一種茫然的寂寥。一邊是帝俄時代富麗的冬宮,一邊是宏大的彼得保羅要塞,心中有說不出的沉鬱。
兩百年的帝都,曾被詩人普希金譽為「面向西方的美麗窗口」,此處市中心至今沒有超高大樓,所有屋宇完全依循不得比皇宮22米還高的原則。城中遍布巴洛克和古典主義的建築,是俄羅斯最歐化的城市。
蘇聯的創始者列寧去世後,聖彼得堡更名為「列寧格勒」,記念布爾什維克「十月革命」的成功,也為著神化列寧的行誼,此地被列舉了兩百多處與列寧相關的行踪。蘇聯解體後,城市恢復了原名,但仍屬「列寧格勒州」行政區轄下。
獨裁統治刻意挑起事端
建都在俄羅斯西陲,這使聖彼得堡始終是邊疆之城,緊依鄰國芬蘭疆界,貼近國境線的前沿。隨著國際關係的變化,基於自身安危的考量和擴張疆界的意圖,俄羅斯屢次大舉西侵。蘇聯時代,史達林的獨裁統治為追求大國崛起的謀算,仗著龐大的武力優勢,蘇聯主動出擊,刻意挑起事端,以軍事行動強佔土地,毫不遮掩的以侵略之姿跨境芬蘭。
在歷史上,芬蘭長期是瑞典的領土,直到俄羅斯帝國崛起,取代強權的地位。1809年為保護聖彼得堡,帝俄以軍事行動取勝,藉設立芬蘭大公國作為緩衝區。日後又意圖對芬蘭進行語言和政治上的同化,這一來反倒增強了芬蘭自保的獨立意識,並且出現了反抗沙皇的起義行動。
布爾什維克政權終結了帝俄,芬蘭趁勢宣布獨立,但蘇聯急欲赤化芬蘭,推動紅色傀儡勢力對抗芬蘭政府軍,引發激烈內戰。芬蘭政府軍雖獲勝,但從此對蘇聯戒心更甚。
隨著蘇聯日漸強大,芬蘭用了近廿年在卡累利阿地峽上建立起堅固的「曼納海姆防線」。蘇聯為了解決國境線的問題,以土地交換和建立軍事基地為談判條件,這包藏禍心的要求,芬蘭斷然拒絕。於是,一場不可避免的慘烈戰爭爆發了,史稱「冬季戰爭」。
千里雪原淪為集體墳場
1939年十一月,蘇軍向邊界曼尼拉地區發炮,落在自己國境內,隨即謊稱是芬蘭所為,發動全面進攻。當時芬蘭人口只有300萬,蘇聯僅僅軍隊就有500萬;芬蘭主場地利是僅有的優勢。雙方在國境線上布置了數量極為懸殊的兵力。
但芬蘭在戰力上展現了出人意外的威力,冬季雪原之戰揭開了戰爭史上罕見的、以弱擊強的經典範例。
遍布密林和積雪,有四分之一領土在北極圈內的「千湖之國」,蘊育了芬蘭戰士特有的強悍和靈巧;他們穿著白色吉利服,踩著滑雪板,與雪地交融成一體,以其隱蔽的戰術和狙擊能力,一再成為敵軍難纏的對手。開戰之初,傲慢的史達林語帶輕蔑的宣稱三日之內拿下芬蘭,不料,這場戰役足足打了百日之久,與原先速戰速決的打算完全背反。
開戰不及半個月,漫天大雪,芬蘭出現了極寒的嚴冬,積雪深達兩米,地峽甚至出現攝氏零下40度低溫,對於首批從非寒帶調來的蘇軍,幾乎是致命性的行動阻滯;加上指揮失當,戰術草率,千里雪原成了蘇軍葬身的集體墳場。
惱怒的史達林陣前換將,加大火炮攻擊和空襲,對芬蘭地峽防線施以重擊,有的陣地一日之內承受幾十萬發炮彈,芬軍在不眠的疲困中依然頑強以對,但也漸感難支。瑞典和英法暗中支援芬蘭,只是避免激化蘇聯仍保持低調。「國際聯盟」剔除了蘇聯會員國的資格,史達林始終一意孤行。
1940年3月雙方終戰。據估計,冬季之戰造成芬蘭軍隊傷亡約7萬人,蘇聯軍隊傷亡約35萬人。當初依恃龐大兵力,以碾壓之勢挑起戰端的蘇聯,其戰損的總量是芬蘭的五倍之多。
芬蘭讓出了不少土地,但一位蘇軍將領感嘆的說:「只夠埋葬蘇聯兵士!」
最冷寒冬展現無畏勇氣
1939年歲末,芬蘭歷史上最寒冷的冬天,一場不對稱的戰爭,奇蹟式的展現了如少年大衛面對巨人歌利亞,以小搏大的無畏勇氣和戰果。原來,在芬蘭那一代的傳教士中間,還傳述著一則令人肅然起敬的超自然事蹟。
單就軍力,芬蘭清楚知道與蘇聯彼此實力的懸殊,並且起初並無大國的支持,孤軍對抗,能戰到何時也沒有把握。眼見蘇聯全面發起攻擊,大軍壓境;芬蘭是一個基督教國家,舉國上下一同禁食禱告。
奇異的事發生了。
就在雪原上,芬蘭軍人看見一群形體雪白、發光的天使從天而降,他們出現在兩軍對壘的中間地帶。蘇聯軍隊並不知道發生什麼狀況,當那群天使一步步向蘇聯士兵走去,士兵們一排接一排倒地,後面的軍隊對這莫名所以的情況,驚嚇不已,還以為芬蘭使用了什麼神秘武器,急速撤退。
事後蘇聯檢驗陣亡士兵的遺體,竟然查不出任何傷痕,死亡原因成謎。
侵略者看不見的超自然力量介入了。
不義之戰招來更多戰禍
聖彼得堡的歷史充滿躁動和傷痕。二戰期間德蘇之戰,列寧格勒曾遭德國納粹兵團圍城將近900日,傷亡300多萬人,是西方戰史上最血腥的戰役,破壞的規模超過日後史達林格勒之役。
發起不義之戰,只為自己招來更多的戰禍。在聖彼得堡濱海的一座宮殿前,我望向芬蘭灣,放眼海天,心想,什麼是過眼雲煙,什麼是歷史重演。
長時存在於世界背後的不法隱意,如今又緩緩湧現,愚頑人正失控的朝向殺戮和毀滅的路上狂奔。
「使這眾人知道耶和華使人得勝,不是用刀用槍,因為爭戰的勝敗全在乎耶和華。」(撒母耳記上十七章47節)
「與他們同在的是肉臂,與我們同在的是耶和華-我們的神,他必幫助我們,為我們爭戰。」(歷代志下卅二章8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