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主筆】經過「清零」戰役之後,全球終究還是得選擇「與病毒共存」!這個過程同樣適用於基督徒的信仰。
當教堂成隨機槍擊對象
就在台灣基督徒結束主日,準備迎向週一上班的清晨,在美國西岸的洛杉磯爾灣台灣教會卻在主日後傳來槍擊案,震驚北美華人教會。
其實多年以前,美國中部就已經有台灣人教會,付費請保全在聚會時間擔任警衛。在槍枝氾濫、槍擊案頻傳的美國,教堂成為隨機槍擊對象已是屢見不鮮,而且很難防範;教會是歡迎新朋友的地方,太容易混進去了。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讀者朋友參與的教會發生槍擊案,下個主日,我們還會去聚會嗎?這是個非常難以回答的問題。
新冠病毒好比人的罪
如果把病毒類比為「罪」,或許有助於釐清我們的思考。
一開始,多數人都同意對於新冠疫情採取「清零」的政策,這是正確的反應,鮮少人願意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全球付上了居家上班上學甚至鎖國的代價超過一年,這是人類歷史難以想像的。
但是最後發現,我們只能與病毒共存。因為如果讓病毒隔絕了人際互動,我們即使活著,生活品質也難以忍受,更別說經濟活動受到難以承受的打擊。但即使共存,我們還是小心地戴上口罩,減少出入公共場所。
從這個角度回到槍擊案,我們還是會繼續聚會,只是要採取更多措施(例如安檢與保全)。
美國在發生驚人的911恐怖攻擊事件之前,搭飛機是非常簡便的,在那之後,安檢嚴格複雜多了。飛機不能不飛,只是乘客必須忍受登機前的不便。
同理,基督徒聚會不能停止,只是信徒必須找到更適合也更安全的團體與場所。而對一般民眾來說,人們的互動不容禁止,只是群眾必須提高安全意識與衛生習慣來降低風險。
這個立場一直都是耶穌教導的。
耶穌不禱告信徒離開世界
耶穌離世前,為門徒向上帝禱告的內容是:「我不禱告讓你們離開世界,只禱告你們離開惡者。」
基督徒不能離群索居,也不能因為擔心而封閉自己,那只會讓自己更沒有安全感。「逃避」只會降低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讓我們喪失判斷力。耶穌差派我們進入世界如同「羊入狼群」,他只留下「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這個各自揣摩的錦囊妙計,我們必須學會在叢林生活,並且努力作光作鹽。
歐美國家比亞洲更早接受「共存」,當然有其文化因素。
以華人來說,我們更習慣「保護自己所愛的人」而非「教他們如何保護自己」,這是很大的差異。
檢視選擇依據與付上代價
以美國加州來說,學校今年開放之初,西方文化背景的民眾就大量回籠,回學校上實體課程;即使疫苗尚未對小孩開放,多數家長都認為「躲」不是辦法。但是華人父母幾乎都把孩子放在家;這完全不涉及對錯,而是反映出文化和思維方式。
北美華人即使打了四劑疫苗,還是盡量少出門,我們就是比較保守,這是我們的選擇。不同的選擇涉及的不是孰是孰非,而是背後付上的代價,這才是大家應該思考的重點。
聖經也告訴我們要「坐下計算代價」。這是一件充滿矛盾的事。
有沒有想過,如果我們選擇把風險降到最低,表面看起來得到安全感,但付上的代價反而是更多「擔憂」與「恐慌」,因為驅動我們反應的程式是「害怕」。
但是當我們勇敢地出門,回歸正常生活,卻又是拿自己的健康作賭注。所以,作抉擇很難。
因此我們至少學會一件事:「不要論斷別人的選擇,那是他的自由。」然後,我們就要檢視自己作出選擇的依據,然後接受自己必須付出的代價。
基督徒在世上最大的保障
這個世界愈來愈不完美,各種抉擇的風險日益上升,但我們不能因此而亂了方寸或是摧毀自己的生活品質。
我們為台灣盡快度過疫情高峰期禱告,同時也為我們知道怎麼在後疫情時代生活禱告。我們為基督徒的聚會安全禱告,也為那些受到驚嚇、不敢出門的基督徒禱告。
從來沒有一種完美的生活方式在等我們,我們只要操練在各種困境中,一直作出當下的決定。
有時對了,有時錯了。但別忘了,我們都有救恩的疫苗,這是世界上最大的保障──因為耶和華是我的牧者。願上帝給我們智慧在艱難的環境中與病毒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