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謝宜汝/採訪報導】由於這兩年世界因疫情、戰亂、天災受重創,許多牧者們大嘆教會營運不易;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如:「教會面臨財務壓力都快倒了、上帝的作為該怎麼看?」、「疫情這麼嚴重,你們的神在哪裡呢?」、「許多重要的親人朋友相繼離世,該如何在患難中依然勸勉人信靠神?」
中華福音神學院教務長、教會歷史與神學教授周學信,受《基督教論壇報》、亞洲論壇影響力中心、IAA亞洲論壇影響力聯盟所舉辦的「IAA Talk」之邀,於五月18至19日在線上講座中分享「在患難中遇見耶穌」;盼從基督教的核心神學,探討苦難的本質,透過豐富的靈修神學研究,幫助牧者、信徒找回與神的關係;如何看待眼前這世界的難處與挑戰,如何在靈修操練中與神對話與安靜。
周學信老師表示,疫情、戰爭、大自然的災難,其實從創世記就可以看見。人類因為犯罪而破壞了整個世界,導致所有的受造物都在嘆息勞苦中,等待神的日子到來。雖然真實世界看起來是如此的殘酷,但是我們仍然可以透過五點,在患難時代中與神親近:
一、不要怪上帝
周學信老師表示,人們遭遇患難時,第一時間通常就是埋怨所遭受的景況。若是禱告未蒙應允,便落入抱怨和質疑當中。他表示,在艱困當中,首先要記得「不要怪上帝」。而是當緊緊的抓住神,尋求遇見主耶穌基督的恩典。
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正是上帝差派耶穌基督在敗壞的世界裡做出救贖。耶穌基督來到世上,是為了救出你我,以及拯救整個宇宙。祂將要帶來整個宇宙翻轉。因此我們應當要像保羅一樣,不是倚靠自己,乃是要倚靠復活的神,因為這是我們的盼望。
二、不要落入控制的錯覺中
「控制的錯覺」是人們高估自己,以為自己可以控制事件;這是美國心理學家艾倫.朗格(Ellen J. Langer)提出的理論。隨著醫學與科技的進步,人類開始認為壽命、身體健康等,人都有掌控權。然而掌控一切的錯誤認知,會影響我們來到耶穌的面前。基督徒也當思考,我們是不是沒有全然地活在上帝的旨意中,而是活在想要掌控一切的錯覺之中,忘記生命本身是無法逃避死亡。
三、支取耶穌的應許
周學信老師表示,我們雖然無法逃避患難,但是我們可以支取耶穌的應許。例如約翰福音十六章33節「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裏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耶穌了解這世界上有苦難,但是祂仍然提醒我們可以放心,因為祂把勝過世界的平安賜給我們。
這幾年因為疫情,為世界帶來許多的痛苦,幾乎打開媒體就可以看見墮落世界為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在哥林多前書十五章56節「死的毒鈎就是罪,罪的權勢就是律法。」可以看見罪本身帶來了死亡和痛苦,但是在腓立比書四章6-7節上帝所賜的應許,是「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着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裏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
世界知名的詩歌〈我心靈得安寧〉(It Is Well With My Soul)的作者哈瑞修.斯彼福(Horatio G. Spafford),在經歷了四個女兒全部死於海難的巨大苦難後,寫下了這首詩歌。歌詞「有時享平安,如江河又平穩,有時憂傷來似浪滾,無論何環境,我已蒙主引領,我心靈得安寧,得安寧;撒但雖來侵,眾試煉雖來臨,但有主美證在我心,基督已看清我乏助之困境,甘流血救贖我,賜安寧。」優美的詩詞旋律,看見基督徒與神之間永恆的關係;無論在何種患難中,只要尋求神,就能帶下來自上帝的愛和安寧。
四、在苦難中遇見耶穌
耶穌因著道成肉身,祂可以體會我們的苦難。「因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他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他沒有犯罪。」(希伯來書四章15節)相信耶穌是我們最好的答案。
保羅也曾感嘆這世界是受苦的,一切受造物歎息勞苦到如今,但是只要思想「現在的苦楚若比起將來要顯於我們的榮耀,就不足介意了。」(羅馬書八章18-25節)
英國詩人施禮透( Edward Shillito)在其名詩〈Jesus of the Scars〉(帶著疤痕的耶穌)當中,寫下「諸天令我們恐懼,它們是如此靜謐,我們無地自容,在宇宙之間。我們的傷口加痛於我們,藥膏在哪裡?主耶穌,憑你的傷痕,我們得證你的恩典。」從詩句中看見唯有耶穌能同理我們的恐懼與痛苦。
五、培養與耶穌基督的關係
周學信老師表示,培養與耶穌基督的關係,需要透過不斷的操練。在繁忙的服事中停下來,留時間、空間給神,停下來仰望神,聚焦在神的身上,安靜等候神,在主的同在中,有平靜安穩,讓我們在風暴中得以依靠祂勝過一切挑戰。
他指出,忙碌是屬靈生活的敵人,也是攔阻基督徒靈命成長的障礙。如同約翰.奧伯格牧師(John Ortberg)所言:「匆忙是現代人靈命生活的大敵,可以摧毀我們的靈魂,也可以讓我們與美滿生活隔絕。」因此在越發混亂的世界裡,我們當從忙碌中學習放慢腳步,進入到神的安息中。
如何堅強站立在破碎的世界裡服事?
若陷在患難中,又該怎麼去服事在痛苦當中的人呢?
(一)盼望:使人們超越眼前的困境,帶來希望。牧者當將盼望的訊息帶到羊群當中,盼望是十架的盼望,也是要帶給弟兄姐妹的盼望。
周學信老師表示,盧雲(Henri J. M. Nouwen)《負傷的治療者——當代牧養事工的省思》指出,基督徒領袖當如何化一己創傷為治療力量的源頭?他認為基督徒領袖當是一個有盼望的人,他的力量並不是來自於他本身對自己的自信,也不是對未來的期望,而是基於上帝所賜予的承諾。基督徒在困境中充滿盼望,不是因為他面對艱困時永遠態度樂觀,而是基於耶穌基督在十架上的救恩,從黑暗中帶來了光明。
(二)禱告:人總能從禱告獲得上帝的幫助,甚至在我們軟弱無法禱告時,有聖靈用說不出來的歎息為我們禱告(八章26節)。
周學信老師表示,在這個破碎的世界服事是很不容易的,「信心」和「禱告」都相當重要。神是用恩典待我們的神,我們當用信心來回應神,透過信心支取救恩;而信心是來自於神的恩典,基督徒因著信被稱為義。
而「禱告」不是對神發命令,是透過禱告與天父產生緊密連結。例如耶穌的主禱文開頭即對準「我們在天上的父」,因為禱告的出發點在於神。禱告像是在搖搖天父的手,問天父「父親,祢是不是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禱告中的互動,是從神做出發點,不是我們去拍神的肩膀,要神為我們做點事;而是神拍拍我們的肩膀,陪伴我們一起走,這是生命的關係。當我們學習禱告時,用神的眼光看我們的需要,出發點不一樣,看世界的角度就會不一樣。
透過禱告也可以明白,神永遠是幫助我們、支持我們的。「神若幫助我們誰能抵擋呢?」(八章31節)羅馬書八章38-39節更提到,神是信實的,祂永不放棄人們,「因為我深信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 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裏的」。
(三)受苦的同在:在痛苦當中,有時候幫助他人,不需要說什麼。你的同在和陪伴,就是很好的安慰了。有時候傳道人都很想要做很多事,但是其實一位與神關係很好的傳道人,會領受來自於神的憐憫,就可以進入他人的痛苦當中。
正如同保羅在哥林多後書一章5-7節裡所領受的:「我們既多受基督的苦楚,就靠基督多得安慰。 我們受患難呢,是為叫你們得安慰,得拯救;我們得安慰呢,也是為叫你們得安慰;這安慰能叫你們忍受我們所受的那樣苦楚。 我們為你們所存的盼望是確定的,因為知道你們既是同受苦楚,也必同得安慰。」若傳道人曾經心靈負傷,但得著神的安慰,就更可以體會傷害。
每個人遭遇患難的情境、心境不同,但是依靠神,能做出好的陪伴與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