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余友梅/報導】50年來,她的照片被無數人看過,曾一度被臉書視為不雅照下架;那是一幅震撼全球的畫面,一幅定義了潘氏金福(或潘金福,Phan Thị Kim Phúc)一生的圖像。當年她才九歲,在一個個面無表情的士兵前面,沿著一條布滿彈坑的道路奔跑,雙臂張開、全身赤裸,在痛苦和恐懼中尖叫,燒夷彈(napalm)的爆炸煙霧則在遠處的天空翻騰。
這張照片登遍了世界各地報紙的頭版,並於1973年獲得普立茲突發新聞攝影獎,和世界新聞攝影大賽年度照片大獎。隨著時間推移,它成了越戰最著名的照片之一。50年後,潘氏金福有感於全球戰爭不斷,較半世紀之前為甚,在家鄉被轟炸紀念日前夕,於《紐約時報》撰文回顧戰爭為她帶來的巨大創痛,並呼籲人們止戰追求和平。
愛笑小女孩 一夕之間留下痛苦疤痕
潘氏金福在南越厚義省盞盤郡(今越南西寧省盞盤市社)的小村莊狀龐(Trang Bang)長大,那裡距離西貢北部30分鐘車程。越戰期間,貫穿該村的戰略1號公路,成為西貢和金邊之間的主要補給道路。
小時候她是個很愛笑的女孩,家裡有個農場,媽媽經營著鎮上最好的餐館;全家生活簡單、衣食無虞。她喜歡上學,和親戚的孩子以及村裡的其他小孩一起玩耍、跳繩、奔跑、互相追逐。
1972年六月8日,她的人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名美國軍事顧問協助南越,對潘氏金福生活的村莊,進行燒夷彈轟炸。當時她和家人一直躲藏在寺廟裡。那天她和哥哥、弟弟、表親們在寺廟院子玩耍;突然一架美軍飛機俯衝而下,在一陣震耳欲聾的炸彈爆裂聲後,接著是濃煙和讓人窒息的疼痛。燒夷彈凝固汽油滲入潘氏金福的肌膚,並繼續燃燒。她不記得自己邊跑邊叫:「太燙了,太燙了!」但影像紀錄片段和人們的記憶,說明她的遭遇。
媒體當時紀錄
潘氏金福的兩個表兄妹在襲擊中喪生,她則被嚴重燒傷。她說:「美軍一直在轟炸越共叛軍使用的貿易路線,我不是目標;我只是在錯誤的時間,出現在錯誤的地點。」當時拍攝這張照片的美聯社攝影記者黄公崴(Huynh Cong Ut,或 Nick Ut),在按下快門後,用他的衣服包裹著潘氏金福的身體,將她與其他小孩送醫。經過了14個月住院與17次手術後潘氏金福才出院。但是燒夷彈留給她無法估量的痛苦。數十年來,她仍然在接受治療,因為她的身體65%的部位,留著燒傷造成的疤痕,以及常年的強烈疼痛。情感和精神上的痛苦,更令人難以忍受。
(更新)2015年,美國邁阿密皮膚病學與雷射研究所(Miami Dermatology and Laser Institute)醫師韋貝爾(Jill Waibel),開始以雷射為潘氏金福治療燒傷。2022年六月初,終於完成了第12次,也是最後一次的雷射治療。
將全球知名照片視為醜陋和恥辱象徵
因為她是女孩,又是照片中唯一光著身子的孩子,其他小孩都穿著衣服,因此她將這張照片視為醜陋和恥辱的象徵。但是,2018年,她在美國福音雜誌《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撰文表示,那些帶來無法言喻痛苦的燒夷彈,也為她帶來了巨大的醫治,把她引向基督。
潘氏金福的原生家庭信仰高台教;這是源於西寧省的一個一神論新興宗教。它將東西方各種宗教融為一體,包括:佛教、基督宗教、伊斯蘭教、道教、儒教,主張「萬教大同」,諸神共處。多年來,她一直向高台的神靈祈禱,希望它能夠治癒她,讓她內心得平靜安穩。但是,一個又一個的祈禱都得不到回應。這讓她了解到,要麼神明不存在,要麼它不願意伸出援手。
因此,潘氏金福繼續承受著憤怒、苦毒和怨恨,它們像燒夷彈穿透身體的灼熱火焰,使她全身繼續浸浴於燒傷中,她乾燥和發癢的皮膚,經常無法出汗。當她還在越南時,悶熱的天氣使她的身體形同烤箱。她心裡渴望著以為永遠無法到來的解脫。
而在人際關係上,潘氏金福非常孤獨,她不能求助於朋友,因為沒有人願意與她為友。眾人視她為「毒瘤」避而遠之。她獨自一人站在憤怒的山頭上,她怨天尤人:「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我要帶著這些可怕的傷疤?」
赴美治療傷痕
站在憤怒山頭 因讀聖經得救贖
1982年,19歲的潘氏金福原本進入大學攻讀醫學,可惜被越南政府安排作為反戰樣板人物,被迫中途退學。在生命低谷充滿苦毒憤恨的時候,她在西貢的中央圖書館裡,發現一本聖經新約全書。雖然她過去的宗教信仰教導她有許多神,但從書卷中她注意到,耶穌說祂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祂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參約翰福音十四章6節)。她心想:「這位耶穌為了捍衛所傳的道而受苦。祂被嘲笑、折磨、殺害。如果祂不是真正的神,為什麼要忍受這些事情呢?」
她並提到,「我在過去的神靈信仰中,從未接觸過耶穌這一面──那個受傷的、有傷疤的耶穌。」潘氏金福把這些新的信息像寶石般在心裡珍藏著,享受著它四散的光芒。當她讀得越多,就越相信耶穌是真神,而且真的會實現祂的應許。對潘氏金福來說,最重要的是,也許耶穌能幫助她理解自己所經歷的痛苦,最終接受自己的傷疤。
潘氏金福的救贖正巧發生在那年的平安夜。她參加在西貢一間小教堂舉行的崇拜。教堂牧師談到,聖誕節不是關於人們要送給彼此什麼禮物,而是關於上帝送給人們的一個特別的禮物──耶穌基督就是這個送給世人的禮物。當潘氏金福聽到這個信息時,她的內心翻騰不已。她渴望平靜,準備好迎接愛和喜樂,她想放下心中所有的仇恨、痛苦;她想追求生命,而不是死亡的執念,因此她想要耶穌。於是當牧師講完道後,她便走向台前決志信主。
1986年,潘氏金福得到越南政府的批准,赴古巴哈瓦那大學進修,在那裡遇上求學的越南同學裴輝全(Bùi Huy Toàn),兩人於1992年結婚,並前往莫斯科度蜜月。回程飛機在加拿大甘德(Gander)加油時,兩人在加拿大尋求政治庇護,以難民身分入籍,在一些貴格會教友的協助下,在加拿大多倫多定居,1998年取得公民資格。在信仰、丈夫和朋友的幫助下,她開始尋找平靜,實現她的人生使命。後來潘氏金福更將父母都接到加拿大定居,一家團圓。
取得加拿大公民資格
原諒當年轟炸家鄉的美國老兵
1996年,她受邀在華盛頓特區越戰紀念碑舉行的退伍軍人紀念日活動中,向數千名越戰老兵講述了她在村莊遭遇燒夷彈襲擊後的經歷。她分享在經歷了多年的痛苦和折磨之後,她是如何最終找到幸福和自由。她甚至遇到了一位協調對她的村莊進行空襲的飛行員約翰——但她原諒了他!而約翰也曾表示,因當日投下燒夷彈轟炸村莊,傷害了無辜百姓和兒童,曾經一度陷入悲痛當中,後來他信了主成為牧師。
潘氏金福說:「我對耶穌的信仰,使我能夠原諒那些傷害我,使我傷痕累累的人。使我能夠為敵人祈禱,而不是詛咒他們。我不僅能夠容忍他們,而且能夠真正地愛他們。」
2019年受訪
2017年受訪
籲世人直面戰爭和暴力之現實
面對今日全球戰爭不斷,潘氏金福認為,公開可怕暴行的照片——從烏克蘭戰爭到美國德州烏瓦爾德小學槍擊事件,與公開越戰期間照片目的相同,都是為了直面暴力。她在《紐約時報》寫道:「我知道看著村莊被轟炸、家園被摧毀、家人死去,無辜平民的屍體躺在街上是什麼感覺?……可悲的是,這也是世界各地戰爭的場面,也是如今烏克蘭寶貴的生命遭到破壞和摧毀的景象。」
她寫道:「分享大屠殺照片的想法,尤其是兒童的圖像,似乎令人難以忍受——但我們應該面對它們。」「如果我們看不到後果,就會更容易逃避戰爭的現實。」
潘氏金福表示,雖然她的身上將永遠留著那一天的傷疤,但那張照片也將永遠提醒世人,人類可能會犯下難以置信的罪惡。「那張照片定義了我的人生。最後,它給了我一個使命、一個任務、一個目標。」如今已59歲的她,除了是兩個兒子的母親外,她於1997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任命為和平親善大使。她還獲得「英國女王金禧獎章」和2004年加拿大「安大略勛章」,多倫多約克大學榮譽法學博士學位。
2004年,潘氏金福創立「金福國際基金會」(The KIM Foundation International),為受戰爭和恐怖主義傷害的兒童提供免費醫療和心理援助。近年來,該基金會幫助建設了越南的圖書館、印度的孤兒院和烏干達的兒科設施。
(更新)2022年七月4日,潘氏金福陪同236名在俄烏戰爭中流離失所的烏克蘭婦孺難民,從波蘭首都華沙搭乘人道包機,飛往加拿大安頓。
從受戰爭迫害的小女孩形象,到現在成為和平的象徵,潘氏金福說:「今天,我為那張照片感謝上帝。我為我經歷的一切感謝上帝;即使是那條布滿彈坑的道路,尤其是那條布滿彈坑的道路。」
「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羅馬書八章28節)
「我們也在他裡面得了基業;這原是那位隨己意行、做萬事的,照著他旨意所預定的。」(以弗所書一章11節)
(資料來源:Christianity Today, New York Times, Smithsonian Magazine, Kim Foundation)
為信仰作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