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哞哞牛
剛架好筆電準備開會,同事小玉苦著一張臉,急切地問我:「明天的會議到底有沒有要改時間?你是聯繫人,你再去問一下主任,趁還沒開會,你現在去問啦!」已經追蹤兩天都沒得到主任回答,我認真地說:「不,我不會去問主任喔!」
不去問,因為我清楚主任已經明瞭,尚未回覆一定是正考慮其他因素,我若急躁的追著主任要答案,只會顯得很沒耐心、沒禮貌,一個不小心就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果然,當天晚上,主任就在討論群組公布新的會議時間,以及相關安排。
以前的自己,總想當那個勤奮好相處的人,身旁的人要求什麼,或者有需求告知我,我絕對使命必達、馬上處理。久而久之,活得越來越像一名工具人,還常常因為幫別人導致惹禍上身。
有一次,同事請我詢問主管活動是否要印海報,卻得到主管一陣數落:「來這麼久了,該不該印海報還搞不懂啊?這種事還要問?」另一次,同事麻煩我將拆下來的布條放到一樓的回收處,卻被其他單位罵我亂放,諸如此類的事情如過江之鯽,我一度心灰意冷,覺得當好人真難啊!
然而,我對於自掃門前雪的態度很不能接受,做與不做都很難,內心矛盾不說,一言一行都緊繃起來…
一次和朋友聚會,談及此事,我才發現癥結在於「自己想當個容易的好人」。深信助人為快樂之本,我總是容易點頭應允,卻忘了衡量能力與職場的界線,當別人提出要求,我都直接照著做,想著速速完事就對了,殊不知當我答應時,也要肩負起某種程度的責任。
雖然是協助者的角色,但出力之餘也要用心用腦,仔細思考判斷。比如,我從未安置使用過的布條,就應該跟負責單位確認後再放;至於是否列印海報,開口詢問主管之前,我可以從過往辦過的活動判斷,若需要請示,問句也應該從「請問這次的活動要印海報嗎?」改為「之前類似活動有印海報,這次一樣比照辦理嗎?」讓主管知道自己在開口前已有思考判斷。
沒有智慧的幫忙,往往使自己淪為工具人,當我調整心態,多一分思考,我發現用心的付出愉快多了,不只收穫幫助別人的快樂,更收穫成長的自己! (本文由果子傳媒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