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洪嘉蔚、編譯余友梅/綜合編譯】南韓電影《嬰兒轉運站》(브로커,Broker)自六月24日在台上映之後,便受到熱烈迴響,上映三天票房賣破450萬,成為空降全台新片票房冠軍。
《嬰兒轉運站》是從嬰兒保護艙所衍生的特別故事。劇情描述南韓知名創作歌手IU李知恩所飾演的未婚單親媽媽,將自己襁褓中的兒子,棄養在釜山家庭教會的「嬰兒保護艙」。不料卻被兩個想將孩子賣掉的中年男子(宋康昊和姜棟元飾演)偷偷運走。隔天,IU雖然回來找自己的孩子,卻被帶走孩子的這兩名男子說服,加入販嬰的行動。但在這一路上,三人卻意外地培養出情感,成為沒有血緣關係的一家人。
是枝裕和拜訪南韓教會引發拍片靈感
電影中的「嬰兒保護艙」(或稱「棄嬰保護艙」,baby hatch),是一種容器或場所,目的是讓因為某些理由,無法繼續養育嬰兒的家長,能匿名地將嬰兒放置於保護艙中,之後會有特定人士前來收取並照顧。是枝裕和表示,在日本、韓國都有類似「嬰兒保護倉」的設施,而自己一直對此抱持關注,也因此創作這部電影。
此類設施最早曾在12世紀末的義大利出現。當時天主教教宗諾森三世(Innocentius PP. III)於義大利設置「棄嬰輪盤」(Foundling Wheel),讓母親能以隱密的方式,選擇放棄撫養自己的嬰兒;輪盤的設置如旋轉門,在圓柱旋轉後,就能將嬰兒送入教堂內,接著再以旁邊的鈴鐺通知教堂內的人。
1709年,一名德國商人在漢堡(Hamburg)一間孤兒院內,也設置了棄嬰輪盤;但後來因為棄嬰的數量實在太多,超出孤兒院的財務負擔範圍,便關閉不再使用;後來棄嬰輪盤也逐漸消失。
後來棄嬰輪盤以「棄嬰保護艙」的新型態出現。1994年,印度泰米爾納德邦成立此類設施;該地區首長希望藉此防止印度的殺害女嬰事件。被收容的女嬰由政府撫養長大,並提供免費教育。
其後歐洲、南非、日本均設立起「棄嬰保護艙」,目的主要是為了預防父母遺棄或殺害嬰孩。嬰兒送到此處後,會有專門機構接手照顧嬰兒、轉介送養等服務。至於其設置地區,以匈牙利、日本和瑞士為例,大多是在醫院。德國在2005年時,全國設置多達80個。
位在日本熊本的天主教慈惠醫院,是日本全國唯一一間推出棄嬰保溫箱的機構;當時由醫院的蓮田太二理事長於2007年5月,仿效德國所創設。啟用至今的十多年來,已經成功救了約140名寶寶;該故事在2013年,被金子文紀導演拍成電影《鸛鳥搖籃 “棄嬰保護艙”六年中拯救的92條生命的未來》
至於教會部分,非營利組織「希望之門」(Door Of Hope)在2000年八月,在南非約翰尼斯堡的一處教堂設置了「牆上之洞」(hole in the wall),截至2004年六月,曾收到約30名棄嬰。
南韓牧師在教會設立嬰兒收容箱
而電影《嬰兒轉運站》中嬰兒保護艙的原始設置處,是2009年由李鍾樂牧師(이종락,Lee Jong-rak)所設立的「The Babybox Korea」(韓國嬰兒收容箱,베이비박스)。開辦至今13年來,已經救助將近兩千個小嬰兒。
李牧師回憶說,兩年前導演是枝裕和(Hirokazu Koreeda)曾拜訪教會,傾聽牧師和單親媽媽述說嬰兒留在嬰兒保護艙裡的故事。今年六月,電影在首爾首映時,便以單親媽媽將孩子放到嬰兒保護艙的電影情節畫面開始播放。是枝裕和說:「我能否在兩個小時的故事中,改變警察對身為單親媽媽的女主的負面看法很重要。」他繼續說:「我只知道韓國和日本的情況,但是當大家談到這些設施時,受到批評最多的是母親。我們現在需要反思的是,究竟誰該負起起責任?」
李鍾樂牧師在接受日本《共同社》採訪時也同意是枝裕和的說法,他引用了一句諺語──養育一個孩子需要一個村莊。他說:「為了撫養一個孩子,政府應該給予全力支援。法律、制度、公共事務、社會福利和文化都應共同發揮作用。」他並強調,政府有必要制定新法律,以幫助分娩的母親,擁有更安全的環境。」
李牧師夫婦育有一位罹患重度腦性麻痺症的兒子,為了全心全意地照顧兒子,李牧師辭去工作,又在1999年,收養一位罹患智能障礙、家人無力照顧的小男孩。因為李牧師從兒子身上,看見了神對每個生命的美好計畫,因此在2003年,在首爾東南部冠岳區南谷洞建立「主愛社區教會」(Jusarang Community Church),照顧被遺棄的孩子。
2009年五月,李牧師在教會門口發現一個裝有肢障小嬰兒的紙箱,他深怕日後還會有小嬰兒被棄置在教會外,於是決定在教會外設置棄嬰保護艙,幫助無法撫育孩子的父母匿名送養。
這些收容箱採24小時運作,箱內鋪著毯子,光照和溫度也會讓嬰兒覺得舒服。當有人把嬰兒放進收容箱後,就會有鈴聲響起,助手在聽到鈴響後,便會將孩子抱進房間,予以餵食、穿衣等照顧,並會為嬰兒禱告。目前該項事工共有十名同工全天候輪流工作。
與大多數國家不同的是,南韓的嬰兒收容箱是純粹仰賴奉獻收入運作。
給孩子再次活下來的機會
韓國在2012年修正《領養特例法》,規定孩子出生登記,必須由親生父母以自己名義辦理,這讓很多未婚父母或想隱瞞身分的父母為之卻步,因此嬰兒被遺棄在保護艙的個案大增。據韓國政府官方統計,過去11年內獲報的棄嬰及殺害嬰兒的案件數,已高達近1500宗,其中棄嬰近1400宗、殺害嬰兒100多宗。
67歲的李鍾樂牧師說:「將嬰兒放入箱內的人,以年輕父母和未婚單親媽媽居多,在嬰兒被放入箱子後,會有同工到外面詢問父母,是否願意為他們提供諮詢、幫助?」韓國人愛面子的性格,對社會文化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未婚單親媽媽在社會上遭到許多歧視和壓力,這讓未婚單親媽媽放棄嬰兒的機率,比一般人還要高。
「棄嬰的年輕媽媽們多數是單獨分娩,有人在公共廁所裡將孩子產下,孩子連臍帶都還沒處理,就送到我們這裡來。也有人到山中產子,一度想把嬰兒埋在山裡,但於心不忍,便又把嬰兒挖出來,因此我們也接收過沾滿泥土的嬰兒」,李鍾樂牧師說。至於會將孩子送往保護艙的父母,都仍希望孩子能夠存活下來,因此有近75%的父母,願意接受教會的輔導和諮詢。「在諮詢時,我們會先讚揚他們決定把嬰兒帶來這裡,給這些剛出生的小嬰兒活下來的機會」,他說道。
協助輔導單親父母 成為堅強的後盾
The Babybox Korea服務不僅要救差點被棄養的嬰兒,李牧師更希望能幫忙這些孩子的父母。「棄嬰的父母當中,約有16%的人會在諮詢後被說服,再不放棄為人父母的資格,並決定繼續將孩子帶回家撫養。」
不過好消息是,近年來棄嬰數量逐漸降低,2021年韓國的棄嬰數量已經降到210人,向The Babybox Korea尋求幫助與諮詢的父母數量也增加,這表示年輕父母與單親媽媽們,真心希望能找到對孩子與自己都更好的替代方案,而非真心想棄養嬰兒。
自棄嬰保護艙一開始設置以來,也面臨許多爭議及不同的聲音。有人認為這會使父母變得不負責任,隨意就將孩子遺棄到保護艙中,孩子長大後也會面臨無家可歸的問題。但也有人認為保護艙的設置是好的,因為棄嬰的問題若不改善,孩子在醫院或教會的收容箱中存活下來,總比在垃圾堆或戶外死去來得好。
李鍾樂牧師未來的長遠目標,是希望「再也不要有嬰兒保護艙」。
去年八月7日,韓國演員張基龍(장기용,Jang Ki Yong)的兩個粉絲俱樂部,在他29歲生日之際,向主愛社區教會捐贈了500萬韓元,以紀念張基龍生日;並希望透過善款,幫助受到Baby Box保護的嬰兒和單親父母;李鍾樂牧師也向支持張基龍的粉絲致謝。(資料來源:STAR News、DW、WIKI、Usa jaun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