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台灣基督教聯盟(台基盟)秘書長,暨台中市教會發展策略聯盟(台中策盟)理事長杜明達牧師,大家習慣稱他「杜哥」,教會的孩子和年輕人則叫他「杜爺爺」及「杜哥阿伯」。他在人前總是笑容可掬、親和力十足,而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兩個外孫女的「阿公」,兩個年齡相差一輪(12歲)的女兒,更讓他自然地貼近年輕人、傾聽他們的心聲與所求所想,很接地氣地和他們搏感情。
暑假期間,杜明達牧師有更長的時間和機會,能跟今年8歲及5歲的小外孫女相處、享受含飴弄孫的天倫之樂。他受訪時開心地說,他有一個月的時間是在扮演「小孫女的大玩偶」,陪她們四處去走走、玩玩,吃東西,並且用她們那個年齡能夠理解及聽得懂的語彙,陪小孫女聊天,那是非常珍貴且從信仰而來的「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體驗。
用孩子的思維及語言 跟他們相處
杜牧師說,從兒時起,他便從擔任教師的爸爸及護理師的媽媽的身上,感受到滿滿的鼓勵及同理心。從小在教會長大的他,從信仰中得到的最大啟發,就是耶穌「道成肉身」的愛。耶穌傳承愛與真理教導的方式,就是跟門徒生活在一起,用身教及言教的榜樣去潛移默化,並且進到人群當中去傳愛及福音,而這也深深影響了他後來為人父、教會牧師以及當了阿公之後,跟自己與教會的孩子及年輕人的互動及相處模式。
談到對小孫女信仰傳承的期待,以及自己當阿公後的體悟與經驗,杜明達牧師說,下一代信仰的傳承,祖父母及父母的身教言教榜樣,都很關鍵。杜牧師以他跟小孫女建立關係的經驗,他認為「讓小孩子覺得阿公是可愛、可親近的」,是建立可長可久的正向祖孫關係互動的關鍵之一。
「過去我擁抱兩個女兒,現在我擁抱兩個小孫女!」杜牧師說,他會刻意蹲下來到跟兩個小孫女等高的位置,去跟她們說話,並且接受她們調皮,耐得住她們純真的嬉鬧,而不是急於去糾正,而是慢慢引導她們無傷大雅的言行,所以他的兩個小孫女,跟他及師母在一起時,就會很自然地來跟阿公阿嬤討抱,而這也就是「愛之語」中,建立正向親密關係的關鍵之一「身體的接觸」,以實際的肢體碰觸,來表達對彼此的愛和連結。
刻意營造祖孫的精心時刻很重要
此外,就是刻意營造祖孫相處專屬的「精心的時刻」。杜牧師說,像今年暑假他有跟兩個小孫女相處一個月的時間,他知道小孩子喜歡玩耍,於是就挑選了一個設點在百貨公司內,有數百坪大的兒童樂園,他也把整個下午的時間都空下來,全部留給小孫女、陪她們玩,並且陪她們吃飯,有耐性地等著她們吃完,過程中也更多了解小孫女喜歡吃什麼,了解她們的喜好,師母也會帶小孫女去百貨公司的櫃位畫畫、玩黏土,讓孩子培養「動靜皆宜」的興趣。
其實要跟小孩子以及年輕人建立關係,最好的投資就是「願意常花時間全心陪伴」,而在經營精心的時刻的期間,建議就暫時把手機放到一旁,就專注在孩子身上,當對方感受到「我是全然被愛及被重視的」,就會在他們心中產生重要性及分量,對下一代及下兩代都一樣,就容易贏得他們的心。過去跟兩個女兒,以及現在跟兩個小孫女,不僅是一起活動,也會經營個別的專屬精心的時刻,這都拉近了彼此關係和心的距離。
照顧好家人才能照管好教會
「在教會,我肩負牧師的職分,但在家裏,上帝給我的託付,就是盡職扮演先生、爸爸以及阿公的角色!」杜明達牧師直言,信仰是在傳道人及信徒的生命及生活中體現的,教條式的信仰,是無法影響下一代兒孫,更遑論傳承;「不能夠生命及生活中行出來的信仰,充其量都是宗教,法利賽人式的宗教,令人討厭,當有一天孩子長大了,可以自主選擇時,多半都會毫不遲疑地離開!」
「給兒孫最好的信仰傳承,就是上一代自己先活出來!」杜明達牧師舉例,基督徒都知道聖經教導我們要愛神愛人以及彼此相愛,羅馬書十三章8節提醒我們「凡事都不可虧欠人,唯有彼此相愛」,像他最近還跟家人坦言,「覺得自己還可以投資更多的時間在家人及家庭」。
杜牧師坦言,以他現在在教會及台中策盟所承擔的服事,時間的分配是很大的挑戰,信仰及牧養在教會及家庭的體現及活出來都是很重要的,特別是對牧師而言,提摩太前書三章5節「人若不知道管理自己的家,焉能照管神的教會呢?」這是對上帝傳道人最具體的提醒,一個傳道人若連家人都疏於牧養、陪伴,應該很難在教會裏牧養群羊,一個牧師若在教會夸夸而談門徒訓練,但他的家人卻問他:「那我呢?」。
「服事、陪伴家人絕對是符合聖經,且是牧養教會及職場的基礎!」杜牧師強調,信仰生活化是很重要的,要讓自己先成為一個可愛、可親的爸爸、阿公,小心自己說話的態度、語氣、手勢和表情,去掉宗教的外衣,真正地效法耶穌道成肉身地在家裏活出來,年輕人和家人不怕長輩會犯錯,錯了就誠實面對,「常常有笑容、帶著鼓勵、了解,對方才會需要你的愛和禱告!」
兩代大不同 傾聽同理彼此了解
談到對現代年輕人的看法以及兩代看法有什麼不一樣?杜明達牧師說,同樣是當爸爸和阿公,他跟自己的上一代想法及作法就不一樣,但不變的是「代間能因愛與陪伴連結在一起,有關係、就有話題可談,然後兩代才有機會講心裏話!」
「年輕人需要更真實的愛和關心!」杜明達牧師的兩個女兒年齡相差12歲,想法及個性都大不同,加上杜牧師仍持續在關心教會的青少年,這也讓他雖然已是花甲之齡,仍非常接地氣貼近現今年輕人的心,時代在變,上帝的真理不會變,兩代要化鴻溝來對話,關鍵就是彼此愛、關懷及傾聽。
杜牧師觀察,像她二女兒這個年齡90後出生的Z世代年輕人,手機和電腦是她們熟悉的生活日常,相較於他大女兒那個世代出生的人,在溝通模式上,就必須更跳脫「上對下」的權柄關係去相處,而是上一代必須要學習跟他們做朋友,也就是從旁幫助他們找到人生方向,而不是命令或是指導他們要怎麼做。
杜牧師說,可能年長的一輩,會覺得現在的年輕人,在講話和應對進退時,好像少了那麼點禮貌和禮節,他的建議是,「多用善意的提醒代替上對下出於權柄(父母、牧師)的責備」,而上一代跟下一代說話的時候,年輕人也會看重長輩跟他們講話的語氣和動作,像他最近跟一個國中年齡的孩子聊天談心,杜牧師就扮演那孩子的阿公的角色,兩代一起吃東西、聊興趣,知道那孩子喜歡打籃球,卻因為現實環境遇到哪些瓶頸和限制,孩子也談到自己跟家長的想法的相異之處,其實就是跟青春期的孩子做朋友、花時間傾聽,而不是很快就要用「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還要多」這種以上對下的方式,把自己的想法塞給孩子,杜牧師也跟這位稱他為「杜哥阿伯」的孩子成為忘年之交。
「無論是對自己的兒孫,還是教會裏的年輕人,願意付出愛、關懷及傾聽,並且從自己開始活出屬基督的榜樣,就是最好的信仰傳承了!」杜明達牧師如是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