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容珍台中採訪報導】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整個世界,更影響了教會;中台神學院和好牧人關懷協會5日舉辦「教會在疫情下的危機?契機?-社福事工在教會能扮演的角色」座談會,靈糧神學院林瑋玲老師在專講主題時,回顧過去教會歷史所發揮的愛鄰舍,關顧老、弱、殘、疾的傳統,並談到疫情後家庭的改變。她指出,「心靈與關係的轉向」,個人、教會都應好好禱告回轉向神、向人,並且回應需要,不論教會大小都能展現生命力。
中台神學院趙大衛院長致詞時表示,疫情後的大環境已經回不去了,他期望透過研討會,幫助教會在這個時代,「以不變應萬變」或「以萬變應萬變」,讓「耶穌走遍各城各鄉」,將祂對人類的愛帶進社會。
趙院長提到,疫情啟動「非常特別的按鈕」,不但影響到全世界,也使很多商店關門,很多人失業,一切都回不去了。疫情更影響到教會,很長一段時間教會關閉,即使開放也限制人數。實體的洗禮、聖餐改為線上,教會網路、數位化,也產生聚會型態的改變。
需以不變應萬變或以萬變應萬變
趙院長說,面對環境的改變,上帝的愛、上帝的道是不變的。教會有「不變」的真理,但社會是「萬變」的,如何落實真理,也需要有「萬變」。
靈糧神學院林瑋玲老師在專講主題「疫情下的現今教會省思」時表示,新冠肺炎疫情至今造成全球5.94億人確診、645萬人死亡;從歷史來看,面對疫病要對抗的不只是病毒,還有人們的恐懼與劃界排他行為。重大疫病會放大集體恐懼,同時折射出社會潛存固有的政治、族群與文化衝突。
集體恐懼被放大 勿陷入對立衝突或怪罪
她提到,在重大疾病的衝擊下,社會原有的弱勢被拒絕排斥,往往會成為「代罪羔羊」。省思古今國內外的恐懼與衝突:疾病如同人類文明史的照妖鏡,在不同的時期,照映出社會存在已久的族群、階級矛盾。媒體傳播也可能強化社會的恐懼。從歷史中不斷看見疾病衝擊著社會,使得階級開始對立,批評者往往導致更多撕裂發生。從國際角度也可以看出強國弱國之分別,國內可以看出強勢弱勢族群的差距;加上媒體若帶著意識型態立場來播報,更是放大集體的恐懼,加深集體的衝突。
在這時刻的基督徒應當如何行呢?她說,基督徒不要也落入所激發的對立和衝突的盲目試探中,不要找任何代罪羔羊來怪罪,尤其是辛苦服務的政府公衛中心與醫務人員。
對老病殘及垂死之人的接納其來有自
林瑋玲老師也「從教會歷史看發揮愛鄰舍的傳統」。她指出,基督教教會自古對老、病、殘、垂死的人的接納與關顧,逐漸改變了社會對人的生命態度,成為西方文明的基石。六世紀初的羅馬大主教貴格利一世,在瘟疫肆虐、 蠻族入侵、羅馬政治制度崩壞和瓦解中挺身而出。基督教的核心價值裡面,哪裡軟弱,哪裡投下的資源就大;相對於世界,哪裡不體面就廢棄,兩者截然不同。
她說,公元1527年,馬丁路德在威登堡也碰上了瘟疫。馬丁路德撰寫《人可否逃離致命的瘟疫》作為回應。他認為,任何對他人有責任的人,都不應該逃離。政府官員要維持社會秩序、牧師要留下來為人們提供信徒的安慰。十四世紀的黑死病促成西方防疫政策、隔離檢疫、公衛機關的成形,也讓歐洲累積不少疾病與醫學知識。中世紀的醫院是隔離所,修道院收留流浪者、旅客和病患,神職人員帶著此時此刻天命召喚,甘心照料病患。基督教曾為世界建立很好的醫療制度和經驗,成為現代公共衛生的基石。
林瑋玲老師表示,英國講道王子司布真在倫敦爆發瘟疫時努力探訪、講道安慰信徒;北美第一次屬靈大復興的器皿愛德華滋 (Jonathan Edwards,1703-1758),於1758年天花疫情嚴重,有人研發疫苗徵求實驗者時,自願參與實驗,因而喪命。
瘟疫帶來家庭改變 更需互相扶持
林老師引用《Christianity Today》一篇文章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終結了「心靈伴侶」的婚姻模式,因為當我們面對著經濟保障欠佳、疾病橫行和政府無能,更黑暗、更困難的世界之時,心靈伴侶的神話變得不實際、不再那麼有吸引力。夫妻們發現,政府和市場不可靠,他們必須互相扶助,好養育孩子、照料房子、及年長的父母。他們也重新發現,婚姻的重責主要是撫養孩子,而終身承諾與社區的支持——包括當地教會的支持至關重要。自經濟衰退以來,隨著對婚姻生活越來越投入、謹慎,離婚率也下降。
然而,危機與轉機始終是共存的,對遵行耶和華律法的人來說,所有的艱難都可能是靈性甦醒的最佳時刻。
壞消息是,雖然大多數類型的犯罪都下降,但家庭暴力的案例卻在上升。經濟衰退使結婚率進一步降低,受這種婚姻衰退影響最大的是經濟,以及財力最不穩定、教育程度較低的人和勞工階層。
靈性操練很好機會 向神尋求可做的事
談到教會的契機,她認為,現在正是靈性操練的機會。在傷亂蔓延,看似止步不前的此刻,我們當更尋求、依靠上帝。林老師引用哈巴谷書二章1節:「我要站在守望所,立在望樓上觀看,看耶和華對我說甚麼話,我可用甚麼話 向他訴冤(向他訴冤:或作回答所疑問的)」作為勉勵。
她也提到,目前RPG禱告小組對許多不能出門聚會的小組,帶來很大的祝福,許多小組轉為線上不但沒有衰退,反而帶進更多新朋友。疫情確實是場大檢驗,測試出個人及群體的與神、與彼此關係的真實和深度。修補關係從來就不嫌晚,如何修補,其實平時與戰時沒有那麼大的差別,真心的關懷永遠有效。
林瑋玲老師說,人們常常想的是「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我脫離困境與衰敗?」聖經提醒我們的卻是「心靈與關係的轉向」,使我們回轉歸向神與彼此,這也是神對以色列永遠的呼喚與等待。「心靈與關係的轉向」是要知道為何神設立我們在這裡?我們可以做什麼?有沒有做到?這才是神最在乎的。
會中還有多位講員,包括何志文牧師、蔡明禮牧師、吳君毅少校、李華榮牧師、雅智牧師、尤之堅長老、張豐裕牧師、潘信宏牧師和羅紹和執行長,就「現今教會的省思」、「翻倍成長的契機」、「托管真實的錢財」等子主題分享,分別由陳子仁老師、洪錫隆執行長和盧克文理事長等人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