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用水危機驚險撐過 台灣水文極端化仍是未來威脅
2022-09-06 基督教論壇報 / 社論言論

【社論】用水危機驚險撐過 台灣水文極端化仍是未來威脅

檢舉
鍩虹潱鏁欒珫澹囧牨 論壇報編採 追蹤

【本報主筆】自2019年八月24日白鹿颱風掠過南臺灣後,這三年來臺灣一直沒有颱風登陸。今年更因為已經持續三年的反聖嬰現象影響,加上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勢力強盛,直到八月底都沒有颱風造訪臺灣,因此整個夏季的降雨量相當有限。以翡翠水庫為例,今年七、八月降雨量只有歷年同期的27%,創了歷史新低,導致北部水庫的水位直直落。

用水危機因颱風驚險度過
偏低的夏季降雨量使得基隆、瑞芳、九份、汐止地勢較高的社區供水不足,自來水公司、民間和國軍緊急支援了百部水車,設置55處取水站,勉強應付這波旱象的影響。

所幸在九月3日終於盼到了軒嵐諾颱風靠近臺灣,帶來充沛雨量;翡翠、石門水庫的水位都大幅上升,新山水庫蓄水率也止跌回穩,水利署估計軒嵐諾颱風為全臺水庫帶來一億多萬噸的雨水,基隆與汐止地區的旱象獲得紓解。雖然該區的水情燈號仍為實施夜間減壓供水的黃燈,大體上今年的臺灣地區的用水危機,可以驚險的撐過。

由於化石燃料持續燃燒,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含量繼續累積,估計在充滿熱能的地球上,2022年將繼續成為地球上最熱的年份之一。暖化的後果是高溫熱浪頻繁,水文循環趨向極端化,也就是豪雨、乾旱快速會交互出現、同時並存。

依照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最近的氣候評估報告,地表的溫度越高,降雨強度就越大,同時乾旱也越嚴峻。看看今年發生在歐洲的乾旱,巴基斯坦的洪澇,中國大陸的南旱北澇,就是最清楚的例子。

缺水與洪澇持續衝擊水資源
臺灣就是水文極端化影響最敏感的地區,降雨量在1950年以後開始上下劇烈震盪,不但豪大雨頻繁,極端的日降雨量是超大豪雨標準(500mm/日)的兩到三倍,同時也在七十年的期間裡,經歷了六個乾旱期。由於水文的極端變化,臺灣的水文環境漸趨惡化,整體用水結構逐漸失衡,不但長期用水趨勢面臨更大困難,防災救災的挑戰也更嚴峻。簡單的說,缺水及洪澇的危機將會不斷威脅臺灣的用水安全,這是未來無法逃避的嚴重衝擊。

從長期的觀測資料看來,一條自花蓮到新竹之間的水文線,將台灣分隔為北溼、南乾,兩個降雨空間分布極度不均的地區。另一方面,整個臺灣的年均降雨日數自1940以來一直持續遞減,是發生乾旱的主要風險因素,更影響水資源的穩定。臺灣的水資源主要靠地表水供應,然而降雨的兩極化,使得河水的引用量在1980年之後就逐漸下降,難以抬升。

以氣候變遷的趨勢來說,除了短期的強降雨災害,未來長期的乾旱危機只有日益嚴重;像2021年臺灣發生的乾旱,將來還是會重複出現,衝擊的程度也會加深,我們一定要做好事前的防備工作。尤其未來科技園區、工業特定區的持續擴建,水資源需求只會更殷切,需要特別關注。

推動海綿城市珍惜每一滴水
工業用水約佔臺灣整體水資源用量的一成,自2010年以來就快速成長,2020年用水量已達18億噸,佔比攀升超過11%。從經濟部目前的長期規劃看來,未來工業用水的成長會更驚人,然而政府的因應方案,主要還是倚賴地表水搭配再生水與海水淡化。由於地表水受暖化趨勢影響,不確定因素太高;再生水與海水淡化成本高昂,建設期程又長,都是難以克服的潛在風險。

臺灣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用水問題,除了提高再生水與海淡水比例,其實有一個最好的解方,就是開發的新園區,全部採用「海綿城市」的生態工法。透過透水性鋪面的儲水效益,相當於在現地增加新的水庫,又可以具備滯洪池功能,減少強降雨發生的淹水災難,等同一舉解決氣候暖化帶來的諸多難題,以及用水的巨額成長。

「海綿城市」的理念,除了工業園區,還應該推廣到國家整體的國土規劃裡,擴及到生活及農業用水的層面。總結來說,儲備雨水、回收廢水、修補漏水,只要我們珍惜在土地上的每滴水,水文極端化的困難是可以迎刃而解的。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