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最近國內外出現「安靜辭職」(quiet quitting)這個新名詞,從網路社群(TikTOK,抖音)開始發酵,短時間內# quiet quitting的標籤就超過上千萬的瀏覽量,特別是在年輕族群之間引發熱議及輿論正反並陳的討論。美國蓋洛普調查,1989年後出生的年輕人,54%認同安靜辭職所形塑的職場觀,那便是「會照常出現上班且準時下班,但只做最低限度的分內工作,不要為工作過度操勞」。在進入後疫情時代及少子化造成的大缺工浪潮席捲下,職場及教會該如何面對及因應?
「安靜辭職」描述的是「工作時間就是法令及職責要求的工時範圍,以家庭及個人為重,對加班及假日出勤工作設限,拒絕為無酬(無加班費、補休)的任務付出,將精力放在正職工作以外的地方……」前雲朗集團人資總監、104人力銀行人資學院特約顧問朱建平指出,「其實在你我職場及生活周遭並不罕見,所在多有!」
「安靜辭職」反映「工作不再是年輕人生活及人生的重心」,他們比上一代更看重生活與職場平衡的界線。
朱建平直言,過去的職場文化是如果一個人在他的職位上有「安靜辭職」的表現,常會被貼上「尸位素餐」的負面標籤。其實它也反映出不同世代的價值觀。戰後嬰兒潮世代普遍看待工作,即便不是人生的全部,也是生活的重心。而過去的企業體也常有「以公司工廠為家」的標語,例如科技園區廠辦的規劃,就是以生活圈的概念去設計,藉著在食衣住行育樂都營造方便的生活機能,讓員工留在職場的時間最大化。
時至今日,愈來愈多的上班族已經建立「工作和生活要追求平衡,且劃清界線」的工作觀。知名的科技大廠要找到符合過去職場文化的新血,已難上加難。
缺工潮工作選擇變多 機構嘆人才難覓
福音機構同樣面臨「找不到新進人員」的處境。一來是年輕人找工作的選擇變多;再則就是教會及機構給的工作條件及待遇,普遍低於業界行情,合用的基督徒更難找。就算找到了,在職的時間平均也縮短,原因之一是「服事太重打亂生活,無法在工作及生活中取得平衡,影響生涯規劃」。
疫情期間,許多上班族居家工作,這也讓他們不再安於過去在辦公室上班,更傾向於可以自由支配工時的工作形態。朱建平直言,新冠疫情對於「安靜辭職」有推波助瀾之效。
「安靜辭職」風潮值得職場及教會關注的是,未來會有愈來愈多的工作者會更傾向「我在工時期間所投入及所產出的成果,是由我來操控及決定」。以他與年輕人互動的經驗,已經充分反映了這樣的世代差異。
當主管發現員工出現「領多少錢,做多少事」,以及「不主動更多投入時間及努力去精進工作品質」時,如何因應?該怎麼協助員工發揮職場力、善用他們?
朱建平說,愈來愈多的上班族出現「老闆不要期待在下班及假日丟個Line訊息,我就要即時回應」的職場新常態時,建議不要先入為主貼上「不敬業、不擺上」的負面標籤,而是回歸到教會持續提醒職場工作者的「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詩篇四十六篇10節),因為不懂得在生活及工作之間劃分界線的人,是不會有好的工作及服事品質。
工作生活有界線 助於提升工作服事品質
朱建平建議,若上班族是在教會或是非營利機構服事,就要自我省察「這份工作,是你的呼召及合乎對工作(服事)的價值觀嗎?」因為在教會或是機構全職服事的本質,本就不是「領多少錢,做多少事」。「無論做什麼,都要從心裡做,像是給主做的」(歌羅西書三章23節)自發且主動願意多付出,這是來自信仰的驅動力。
企業的人資在聘用員工時,非常看重「自發性的投入」特質,當上班族的價值衡量,不是從金錢報酬,而是工作所賦予的意義感、成就感及自我實現出發時,才會把職場力發揮得淋漓盡致。
朱建平建議教會和機構在招募及聘用新進人員時,不要單看這人的學歷及經歷,而要從面談及實際服事的過程中,去觀察對方是為了賺錢還是有清楚的呼召及服事異象,及散發出熱情,無論是哪一個世代的員工,這都很重要。
朱建平也勉勵Z世代年輕人,除了追求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之外,更要成為被職場看重及愛用的「VIP」工作者。這裡的V是Vision(願景)、I是「Interest」(樂趣)、P是「Personality」(個性)。
無論是在教會、機構還是企業工作,願景都是最大的關鍵。一個很清楚自己所追求的價值觀及意義感的工作者,會知道自己的長處,會竭盡所能,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呈現工作的成果。在企業裡他會績效卓著,在教會及機構裡,也會是忠心、良善有見識的同工。
而一個在職分上找到工作的樂趣及自我實現的人,會主動去面對和處理問題,而不會抱持著「我就是工作的奴僕」這樣的消極心態。朱建平指出,很多基層的職場工作者自比為「社畜」,雖說是自我解嘲的紓壓方式,但時間久了,就會形成心中的苦毒和酵。他勉勵大家,信仰是幫助我們找回職場力的關鍵驅動力。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