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亮(教授)
「以利亞啊,你在這裏做甚麼?」(列王紀上19:9、13)
上帝對以利亞同一個問題,問了兩次。
第一次是以利亞自曠野到何烈山,進到洞裡,上帝問以利亞:「你在這裏做甚麼?」。
第二次是以利亞看到上帝的榮耀,聽到上帝微小聲音,以利亞出到洞外。上帝又問他:「你在這裏做甚麼?」。
上帝問以利亞同樣的問題,但是前後的意義,可能不太一樣:
第一,第一次上帝詢問以利亞,是以利亞走投無路時,那是以利亞的困境。第二次上帝詢問以利亞,是以利亞看見上帝的榮耀後,那是以利亞新的差遣。
這差別的意義在哪裡?當我們自覺無路可走時,主不是立刻指示我們以後該怎麼做,或下一步要怎麼走,而是給我們等待,看見祂的榮耀,再決定。
主在乎的,不是我以前做什麼,不是我以後要做什麼,而是我與主的關係是甚麼?我是主的僕人,主與我的關係,比我以前予以後,要做什麼都重要。
看見主的榮耀,是主對祂受傷、失望、沮喪的僕人,最大的幫助。
噢,主不是再給我們服事的大能,如疾風烈火般去服事;不是給我們工作的果效,如天晃地搖去吸引人注目;不是要我們的表現,如移山破石的改變一卻。
祂要我們重新與祂連結,聽祂微小的聲音,走出自己的黑暗。
第二,以利亞在曠野睡了兩次,上帝在何烈山也問了他兩次。以利亞第一次的睡,是求死後的疲憊,第二次的睡,是為前面的路作預備。同樣的睡,前後卻有完全不同的意義。
主對以利亞第一次的發問,是告訴他的求死,是需要主給的靈糧(水與烤餅),才能重新得力。
上帝對以利亞第二次的發問,是告訴他的前來,是蒙主喜悅,主願意與他面對面。讓他看見主的榮耀,得聞祂的微聲,是主給的恩惠。
第三,主問我們的問題,不是在我們已經有的問題之上,再加問題,而是給我們答案。
祂不是在乎我們「在這裡『作』什麼?」的作,主是在乎,「『你』在這裡作什麼」的你。祂看重我們的難處,更看重我們與祂的關係。
我的妻子在8月31日安息,我在9月22日離開台灣,到美國,去岳母家,向岳母報告醫治的痛苦過程,與最後的失望,我們一起哭。如此的悲哀,不是我可以承受。
我能做什麼嗎?不能,我只有在這裡默默地等待,主的榮耀,是我的醫治,我相信主在乎我。9月23日,我又去岳母家,還未說甚麼,就坐在門外哭了一大場。
我的傷口太大,不知如何包裹,我在台灣哭,在美國也是哭。「你在這裏作甚麼?」,主啊,此時此地,我不知如何作,我只在乎你,只有主能給醫治。
(本文取得張文亮教授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