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哞哞牛
人們多半明瞭溝通的重要性,卻忽略「偏見」、「預設立場」在談話中造成的障礙,導致對話變成爭執或單方的說服。
周末與Amy一家去遊樂園玩耍,閉園前一小時,Amy的兒子突然說不想搭纜車,而是要慢慢散步回到遊樂區。這似乎與Amy原先規劃不一致,她皺著眉頭提高音量說:「你確定嗎?只剩一個小時喔!你不趕快搭纜車下去玩那些還沒玩過的遊樂設施嗎?你可別抱怨沒玩到…真的不搭纜車嗎?」
聽到媽媽連珠炮的回應,Amy兒子愣愣地回說:「喔!那就搭纜車吧!」。不過,最後,孩子只再玩兩次先前已玩過的設施,並未嘗試其他遊戲,原來,他對其他遊樂設施並不感興趣…
事後,我和家人談及此事,作為一個旁觀者,我明白Amy是希望既然出來玩,就把握時間好好玩,此外,她也認為孩子對遊樂設施比園區漫步還來得有興致,才會在話語中不停暗示不願浪費時間去散步。
明明初衷是希望兒子玩得盡興,可是,溝通後卻是孩子配合大人選擇了自己沒有興趣的項目,這段對話出了什麼問題呢?
其實,Amy已經預設「小孩比較喜歡遊樂設施」的立場,以至於後續回應都以此基準開展。於是,明明是「溝通」你比較想怎麼玩?實際上,卻變質為「說服」你該怎麼玩比較好,最後演變為彼此相互遷就,小孩沒能去散步,Amy也發現兒子最後似乎沒玩得很開心…
如果是你,會如何處理呢?表達意見之前,如果先理解對方的想法,才能真正取得彼此都滿意的答案。以這次的例子來說,Amy可以改問:「你現在比較想在園區散步,還是繼續玩遊樂設施?」如果擔憂小孩搞不清楚狀況,選擇散步後又鬧著要玩遊樂設施,也可以提醒:「因為只剩一個小時,無法又散步又玩設施,只能選一項比較喜歡的項目喔!」
不帶主觀想法的問句,就是不預設立場,也盡量避免偏見與既定印象,用冷靜客觀的態度去探求對方心底最真實的想法。無論你的對象是小孩、同事或長輩,讓我們學習建立如此的思維模式,讓彼此越溝通越親近,越相處越幸福吧! (果子傳媒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