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洪嘉蔚/採訪報導】從小在高雄長大的羅玟玲傳道,早已習慣都市繁華又方便的生活。嫁到客家農漁村──佳冬,並隨丈夫接手養殖魚塭的家業後,一度因待不慣漁村而搬到市區生活。不料2009年的莫拉克颱風,使佳冬的農漁產業受到重創,她也因此領受神的呼召回到佳冬,協助復興家業。
現在的羅玟玲不僅成為養殖達人,也成為佳冬鄉及農漁民們生命極大的祝福。
一場風災喚回漁村媳婦
身為第二代基督徒的羅玟玲,國中時是少年團契的主席,高中後到外地求學,漸漸地較少去教會。後來認識了當時還不是基督徒的陳文銘。兩人雖順利交往結為連理,不過在相處中經常遇到瓶頸,在婚姻最觸礁時,羅玟玲想起了神和教會,於是不斷地為婚姻禱告。漸漸地,羅玟玲與丈夫的關係改變,夫妻倆也於2000年,一同在高雄浸宣覺民教會受洗。
具備幼保系及社工系雙學位的羅玟玲,原先想要從事教學工作,但在領受神極大的恩典與呼召後,進入神學院接受裝備。當時住不慣佳冬的她,和孩子搬到潮州,陳文銘則因需要顧及家業、照顧魚塭,也需同時陪伴妻子與父親,經常在潮州、佳冬兩地奔波、非常辛苦。
夫妻分隔兩地的生活,就在2009年莫拉克風災時,有了轉變。佳冬在該次風災是重災區,羅玟玲看到很多外縣市的人前去救災,身為佳冬媳婦的她卻沒有第一時間返鄉;且在婆婆過世後,家裡沒了女主人,只剩公公和丈夫二人。在半年的禱告尋求後,神透過創世記十二章1至3節告訴羅玟玲,要離開原本的舒適圈,而她也選擇順服,憑信心重返
佳冬。
漁村開始營商宣教
回到佳冬後,神帶領夫妻倆一起到林邊災後才設立的「林邊恩典牧鄰教會」。2012年,羅玟玲在這間教會完成了神學院的實習,並正式按立為傳道,陳文銘則被按立為長老。夫妻一起牧會近7年,卻也發現在鄉村傳福音的不容易。
漁村居民多事奉傳統信仰,且對基督信仰有所排斥。羅玟玲分享道:「有些孩子想要來教會,卻不敢跟父母說,也不敢和左鄰右舍分享,因為若被知道自己去了教會,就會有來自長輩的攔阻和壓力。」
從事農漁業其實非常忙碌,要居民們在週日穩定聚會,實在非常難以配合。尤其是到了收成的季節,全村上下更是忙得不可開交。原先也曾嘗試街頭佈道傳福音的羅玟玲,反而開始思考,或許自己和先生能像聖經中的百基拉和亞居拉一樣,用營商宣教傳揚福音。「當時我心想:『我能成為一個得人如得魚的漁夫嗎?』」羅玟玲說。
從傳統到創新 漁業轉型新契機
農漁業是靠天吃飯的工作,充滿了不確定性,收成後的銷售也常常會面臨許多的挑戰。羅玟玲看著漁民們需要面對種種困難,心中希望能為農漁民們發聲的心志逐漸萌芽,也對一級產業有了更深的負擔。她形容自己的心情和尼希米重建耶路撒冷城時一樣,看見自己身邊的人有所需要,就非常希望能幫助他們,也持續地為他們禱告、哭泣。
在這樣的過程中,羅玟玲向政府提報企劃案,不僅在2013年入選百大青農,與產官學接觸建立良好關係,也與當地產業團體、農漁民、社區協會成為地方創生夥伴。在接受輔導後,她和先生在養殖漁業的知識增加許多,能力也持續進化,養出來的石斑魚日漸有口碑,也讓她在2019年成功入選產銷履歷達人。
觀察傳統農漁產業,可以發現投入產業的女性實在少之又少。羅玟玲認為,現代農業要多角化經營,例如漁業養殖,不能只是單純的養和餵,行銷、推廣、品牌建立等,每個環節都很重要。而在這當中,女性能投身參與和發揮的空間,其實比過往都來得大。
她也將自家漁場命名為「佳南漁場」,除了期許這裡是上帝所應許、指引前去的迦南美地,也因漁場恰巧就在佳冬鄉的南邊,取這個名字再適合不過。2017年,羅玟玲決定敞開自家大門,親手做工及栽種樹木圍籬土牆,開了佳冬第一間漁場民宿。
羅玟玲與丈夫效仿百基拉和亞居拉邀請亞波羅到家中;他們也邀請民眾來到民宿,向他們傳揚福音及聖經真理。也希望能透過舉辦體驗活動,讓更多人透過親自體驗魚塭養殖工作,更了解養殖產業,與產地產生連結。
重視教育與傳承 為漁民感到驕傲
過往養殖漁業的產業資源,大多需從漁會取得,不過因著對產業發展的藍圖較為新穎,也為了讓基層的聲音被聽見,羅玟玲不斷地思考如何將真正的需求傳達給政府單位。從全職牧會,到現在的自給自足與幫助第一線農漁民,羅玟玲內心有了許多的領受。「我不是只要他們來到教會,我希望自己可以捲起袖子幫助他們,讓政府的經費可以真正的幫助到農漁民」,羅玟玲如是說。
羅玟玲不斷地和政府、漁業署、農委會表達農漁業非常需要被重視,因為一級產業中,大多人是繼承家業,若家庭的經濟與互動關係不健全,連帶影響的絕不是一個家庭,而是整個社會。她與丈夫兩人從陪伴鄰舍開始,以一對一陪伴的方式,向村內的長者提供幫助,也分享經驗給返鄉的年輕人,幫助他們走過農漁業轉型的困境,找回鄉村的活力與發展性。
傳統社會中,父母總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希望把小孩推出鄉村,他們在外地能有成就;但當父母老去時,又會希望子女在身邊,甚至回來繼承家業,這是有衝突的想法。因此與在地連結、和其他青農一起為傳統農林漁牧業努力,是羅玟玲在營商宣教上的目標之一。
每當漁場提供產學合作、邀請校園校外參訪時,陳文銘和羅玟玲除了介紹產業相關知識,也藉此機會分享生命見證,和漁場創立背後與神的故事,宣揚福音、祝福在地和產業。
傳福音像養魚 了解魚的屬性
福音移民實在不容易,羅玟玲傳道認為,勇氣與順服是非常必要的。就如彼得在加利利海打不到魚,但耶穌對他說要到水深之處下網打魚,而彼得也選擇順服。從高雄到潮州,再從潮州重返佳冬,這一路走來,神所給予羅玟玲的呼召就是走出教會,和漁民和眾人走在一起。
哥林多前書九章22節提到:「向軟弱的人,我就作軟弱的人,為要得軟弱的人。向什麼樣的人,我就作什麼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羅玟玲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做好預備,不斷向身邊的人傳福音。「基督徒能做的並不是只有聚會,而是真正地將福音融入生活,活出耶穌的樣式,行出傳福音的大使命」,她堅定又懇切地說。
「一定要將基督信仰變得生活化!傳福音並不是特定的人的工作,是每一個基督徒都要做的事」,羅玟玲說。福音移民的身分是神給部分的人的呼召,但是傳福音卻是神給每個基督徒的呼召。她表示,每個人生活的每一刻,都是為了榮神益人。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