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7 基督教論壇報 / 藝文影視

掃蕩悲情,尋回安穩 ─電影《貝爾法斯特》的啟發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導演肯尼斯˙布萊納(左一)與主角們歡樂合影。(圖:FB@FocusFeatures)

◎殷麗群(文字工作者)
大不列顛王國自13世紀占領愛爾蘭島以來,「愛爾蘭問題」從民族矛盾到政教衝突,一直都是英國政壇的長期議題。以黑白手法拍攝的溫情片《貝爾法斯特》(Belfast),由生於斯、長於斯的肯尼斯.布萊納自編自導,用孩童的視角高度還原當地1969年的動盪場面,在火爆紛擾背後傳達重視家庭的價值觀,拿下2022年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

1921年的「英愛條約」中,北愛爾蘭(簡稱「北愛」)從愛爾蘭自由邦分割出來,劃歸給英國;然而以新教徒為主、堅持北愛屬乎英國的「聯合派」,和以天主教徒為主、強調一個愛爾蘭的「民族派」,長期都處於政見不合狀態。

從1969到2003年,兩派爆發劇烈的武裝鬥爭,導致北愛首府貝爾法斯特治安惡劣、失業者眾,居民迫於無奈流散他地。電影正好發生在這個年代。

從純真視角看暴亂時代
影片一開始,貝城一處社區充滿敦親睦鄰的情景,孩童嬉戲滿街頭,十分祥和。突然間,一群凶神惡煞般的新教徒出現,破壞街道、砸毀店面、放火燒車;九歲的Buddy被母親抱入屋,和哥哥躲在桌子下。往後,血腥暴亂貫穿Buddy一家的故事,直到劇終。

Buddy出生於信奉新教的勞動階層家庭,母親是位漂亮的主婦,父親在英格蘭工作,週末及長假才返家;幽默可愛的祖父母住附近,平日指導他做功課,非常疼愛他。

Buddy心儀女同學Catherine,努力做數學習題,渴望考高分接近她。如此安穩平靜的生活,竟在一夕間風雲變色,Buddy只能重新理解周遭發生的一切。

電影後半,在一場安葬禮拜出現一段聖經:「我作孩子的時候,話語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丟棄了。」(哥林多前書十三章11節)

然而,導演將個人童年往事拍成這部片時,並沒有「把孩子的事丟棄」,反而用孩子的話語及心思意念重溫當年的政教衝突。

孩童的視角單純、天真、無知、有限;從Buddy的有限視角看當下駭人的動亂場面,可以過濾真實世界的恐怖氛圍,顯得質樸而輕巧,減低沉重感,同時強烈地把觀眾的情緒帶入劇中,與Buddy一起經歷這個動盪年代。

戲中的小男孩不知埋伏的危機,觀眾卻看得一清二楚;目睹整個社區被撕裂,Buddy的父親被煽動衝突的街坊逼問何時加入支持新教行動;他的父母因去留問題激烈爭吵……幕幕情節都叫人捏一把冷汗,替Buddy擔心。

Buddy和放假返家的父親。(圖:FB@FocusFeatures)

用幽默掃蕩悲情
導演用孩童的視角,配搭幽默對白、逗趣劇情及歡樂歌舞場景,掃蕩動盪不安下的憤怒與恐慌,讓全片在淡淡哀愁裡綻放喜悅與希望,溫馨感人至深,令無數英國觀眾回味再三。

幽默是英國人視之若寶的文化遺產,是面對逆境的犀利武器。從喜劇演員查理.卓別林到當今的豆豆先生(Mr. Bean),英國版自嘲的黑色幽默於國際影壇大放異彩,未見衰殘。

《貝》片秉承此傳統,透過家人間生活化的交談與互動,彰顯英式幽默看似平淡卻餘韻無盡的情趣,十分討喜。

英國基督徒視幽默為屬靈品格,是喜樂生命的表彰。人無法改變生存大環境,卻能改變生活態度;幽默處世能帶來正能量,讓信徒躲藏在全能者蔭下,靜候天父用笑臉幫助我們度過危難。走過不惑之年的肯尼斯.布萊納執起導筒,用幽默昇華悲情,重溫童年舊事,拍成這部喜感濃郁的電影,是他「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丟棄」,學會以成熟眼光看待不幸。

原汁原味鄉音美
導演為重現電影的原鄉味,特邀來自北愛的演員,分別飾演Buddy的父母及祖父,由他們呈現原汁原味的愛爾蘭腔。觀眾在聽不慣此鄉調的同時,正好感同身受Buddy母親的處境。

眼見貝爾法斯特越來越不安全,激進分子向青少年滲透,軍隊鎮壓時也殃及池魚,Buddy的父親力勸妻兒跟他移居倫敦,但妻子不願離開從小熟悉的社區,怕在倫敦因口音不同無法融入人群。Buddy則因不捨祖父母和Catherine而堅拒離開。

因口音遭歧視,是寄居他鄉之人無法逃避的宿命。多元族群聚居的英國社會充斥各式各樣口音,連土生土長的英國人也有不同腔調,英語字正腔圓被視為知識階級的專利。

全英許多餐館都有中東、印度、東亞、中南美洲的員工,友善的英國顧客懂得欣賞異國英語的鄉音之美,視之為最獨特的民族表徵,因為失去鄉音就失去根,沒有民族歸屬感。

我所屬的教會小組有對老夫妻,接待了一位逃離戰火的烏克蘭女孩,小組員同心幫助她融入英國生活,用心聆聽她帶鄉音的英語,令她很感動。

口音不難懂,只要用心聽,不同族群間的隔閡就打破了。不少移英港胞信徒發揮了開朗熱情的香江本色,跟膚色黝黑的非裔及印巴人士相談甚歡,彼此用鄉音濃重的英語擦響不少話題,被讚譽為英國社會的潤滑劑。

Buddy跟朋友在街頭嬉戲。(FB@FocusFeatures)

離散更顯家庭價值
片中去或留的激辯,直到一場暴亂中,Buddy父親救出被挾持的妻兒,一家子才達成共識,決定離開貝城。

暴亂之前,出現一個生物酶洗衣粉廣告。暴亂時刻,Buddy的表姊慫恿他在遭破壞的商店內拿走些東西;慌張之下,他抱走一大盒生物酶洗衣粉帶回家。母親質問他為何抱著一盒洗衣粉?Buddy回答:「因為這是生物酶。」與先前的廣告相呼應,為火爆場面營造了詼諧一幕,令觀眾捧腹大笑。

鏡頭重回Buddy家中時,這盒洗衣粉醒目亮出「家庭號」(Family Size)的字眼,巧妙地傳遞了重視家庭的價值觀,令我會心一笑。

全片洋溢著Buddy一家三代的緊密關係,Buddy的父親最想要妻兒與他在一起,Buddy渴望祖父母一起去倫敦,到最後祖母目送Buddy全家上了巴士離開,為了兒孫的未來,她堅定吐出:「現在就走,不要回頭。」寧願隻身留守家鄉,等待他們隨時回來。家庭價值精神貫徹全片的始與終。

電影年代走過五十多年到了今日,又來到離散的大時代。這幾年的香港變遷,出現無數與Buddy相似的家庭,去或留的抉擇打散了關係緊密的家庭成員,家人同心而離居,各在天一涯。多少長輩在機場送行,不捨兒孫卻又堅定吐出:「現在就走,不要回頭。」

離散更顯親情之可貴!在詭譎動盪的世代,《貝爾法斯特》高舉的家庭倫理價值,是人們處變不驚的最大安穩力量。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

2025-01-10 基督教論壇報 / 靈修禱告
生命的裂縫看傳承
2025-01-10 基督教論壇報 / 休閒旅遊
我們都是神的「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