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2 基督教論壇報 / 新聞時事

國門重啟新的氣象展開,教會如何跟上改變?夏忠堅牧師:聚焦在使命,尋找新方法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李容珍 追蹤

【記者李容珍/台北報導】隨著住棚節過後,台灣也將於十月13日解封、重啟國門。新的氣象即將展開,教會該如何跟上這一波改變,看見神奇妙的作為?

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秘書長、福音協進會資深教練夏忠堅牧師受訪時表示,後疫情時代將帶來不同的改變,有的行業興起,有的行業沒落,疫情的影響是全球性的,對國家社會都會是新的挑戰。

聚焦使命 重新建構有效方法
他提到,在今年台灣領袖高峰會中,有一位講員談到在大顛覆時代,疫情前後最重要的是「模式的改變」;例如整個社會、金融業或旅遊業的改變,現在人們出國旅遊,可能上網預訂的住處,就在一般民眾的家裡,因此旅館的定義也隨之改變;以前搭的是計程車,現在叫的是Uber⋯⋯,這些模式的改變,從教會角度的來看,需要調整的是「聚焦在使命,尋找新方法」。

夏牧師說,過去教會都在尋找新方法,一下子學新加坡模式,一下子學韓國模式,但是做到一個程度,卻可能「忘記了使命」。疫情讓我們重新思考面對,過去的方法可能用不上了,必須尋找新的方法。這也是疫情帶給教會的契機,讓我們聚焦在使命,去解構舊方法,在疫情後重新建構有效的新方法,來達成使命。

確診親友增加 應成關注對象
疫情前後,他感到遺憾的是,教會大多關注的是「如何直播?」解封後「如何讓弟兄姊妹回到教會聚會,不要留在家裡?」由於疫情期間奉獻減少,現在關心的是「如何讓弟兄姊妹持續奉獻?」

但他認為,整個教會最大的福音契機是「當親友確診時,要如何提供實質的幫助?如何安慰、陪伴,以及為對方禱告,把福音帶給對方?」在人們生活、工作的周遭,都可能有半數的人確診。尤其現在確診後症狀輕微,也沒有全都通報。既然身邊都有人確診,教會應該強調共同關心確診的親友,如同聖經所說的:「⋯⋯我病了,你們看顧我⋯⋯」(參馬太福音廿五章36節)。教會應當深切反省此事。

夏忠堅牧師表示,由於疫情的關係,確實有些信徒已經習慣在家中聚會,教會應該思考的是,他們雖然不來教會參加實體聚會,但教會要如何「走出去」,幫助信徒持續成長、帶領門徒?讓他們敬拜的心仍然是火熱的,對團契的愛是不減的,讀經生活沒有減少,服事社群、職場的人傳福音仍然殷勤,即使主日因故無法參加實體聚會又何妨?

他表示,疫情要讓教會醒悟,我們不能單靠實體聚會來建造教會,來牧養、建造人,需要用一對一、組長隊組員的方式來建造人,讓不方便來實體聚會的人,敬拜更榮耀、更火熱,或是團契的愛更親密、事奉更落實、讀經更殷勤、宣教更火熱!

他說,當人被建造,教會就被建造,但「若只是建造聚會,是沒有用的。」這次是新冠疫情,不知道下次又會遇到什麼新的病毒?會不會帶來更嚴重的災情?我們還能持續依賴聚會來建造教會嗎?

助信徒在任何地方聚會  仍持續成長
既然不能再依賴聚會建造教會,因此夏牧師認為,今後我們的教會必須:一、「讓聚會更多元化」。我們不是主日才來聚會,乃是每一天都能聚會;不是來教堂才能聚會,而是在任何地方都能聚會。教會實體聚會不方便去,也可以在職場聚會,或是利用社群媒體聚會、關懷或傳福音。即使LINE群組只有十幾個人,也可以建立LINE的教會。如何讓教會更多元化,是疫情後值得思考的。

他也指出,每間教會禱告時需要有禱告會,學習聖經需要成人主日學,需要團契所以會有小組,教會要敬拜所以需要崇拜⋯⋯。事實上,教會是神的家,我們可否建構一個聚會,有很好的敬拜、小組、禱告、講道?就在一場聚會裡面,甚至把平常聚會中的「報告」,改為小型的禱告會,講道時間雖然縮短,但是信息扎實,如同主日學一樣,把教會所有聚會變成一場聚會,成為很好的敬拜、團契,而不像現在,主日聚完會,都各走各的。

利用多元媒體建構教會、團契和佈道
過去都是用功能性來區分主日、禱告會、查經班和小組聚會,有些人主日不方便聚會,未來是否可以用對象和時間來區分?針對不同對象,可以按著需要,可能在週三,或週五、週六等不同時間聚會,但每堂聚會敬拜、小組、禱告、查經等四個功能都具備。

二、如何利用更多元媒體建構教會、團契和佈道工作?夏牧師認為,教會要思考如何進行網路教會,讓實體和線上聚會並重;鼓勵弟兄姊妹找到四個或十二個福音朋友,建立LINE群組,做福音關懷的工作,福音的通路就變多。

疫情期間一度讓個人電腦大賣,但是現在庫存已一堆賣不掉。因為在疫情期間,許多人需要個人電腦上課、上社交媒體,該買電腦的都已經買了。教會也應藉此多發展線上課程、線上活動⋯⋯這都是後疫情時代需要面對的。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