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5 基督教論壇報 / 新聞時事

18歲公民權複決 51%選民不知11月26日綁大選投票 青團:法定18歲成年不能獨缺投票權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梁敬彥 追蹤
台灣選舉史上首度憲法複決案投票將於1126綁大選進行,青年代表站出來齊呼「1126,千萬投同意」(梁敬彥攝影)
愈是少子化的年代,其實18歲(含)以下的年輕人的聲音更應該被傾聽,因為他們的未來性及影響力是可以被期待的,賦予選舉的公民權是其中一把鑰匙。

【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再過一個月就是十一月26日,也就是九合一地方公職人員的投票日。但是根據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台少盟)及台灣青年民主協會今天(十月25日)公布的民調,發現有51%的選民根本不知道當天會同步舉行「18歲公民權」的複決案投票。

台灣首度憲法複決案投票 有半數民眾猶不知

「18歲公民權」是台灣選舉史上首度舉行的憲法複決案的公民投票,一但獲得965萬(含)以上的同意票,以後年輕人從18歲(含)起,不但可以享有公民投票權,過去法定年齡20 歲才能擁有的選舉(投票)、被選舉(參與各項公職選舉)以及罷免、創制與複決權,將一併下修到18歲。

青年代表簽署(桃園市政府提供)

一旦順利通過965萬同意票的門檻,最快2024年的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就會增加89萬18歲以上未滿20歲的青年首投族。

發布民調的壯闊台灣聯盟吳怡農指出,超過一半的選民仍不知道年底的選舉,也會一併舉行修憲案的公民複決投票。而在已表態投票意向的選民中,40-60歲這個年齡層的家長,48%表達不支持態度。

全體受訪者中,支持修憲案的選民,也僅有45.8%表明會去投票,要跨過965萬同意票的門檻有相當的難度。與會的青年代表齊聲喊出「1126,千萬(票)投同意」的口號,希望在最後一個月,能夠催出支持票!,

左起林于聖 吳怡農及李欣(台少盟提供)

台少盟副理事長林于聖指出,全世界235個國家,滿18歲的公民還不能行使選舉投票權的,僅剩5%、12個國家。

他跟一群年輕夥伴在推動「18歲公民權」修憲複決案同意票的過程中,最多聽到的不同聲音就是「18歲還在唸書,心智和行為能力都還未臻成熟,很容易會被政黨及政治人物操弄、騙票,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去選賢與能,還是等成年(20歲)再說吧!」

台少盟:民法刑法18歲成年 投票權是最後一里路

但林于聖提醒,很多人可能沒有注意到的是《民法》已經三讀通過,下修成年年齡到18歲,並在明年的1月1號起就正式實施。

明年開始,18歲起,就是民法及刑法的法律成年人,在民事及刑事都都必須要承擔完全責任,而父母在孩子18歲之後,法律上不再負擔撫養義務,可以名正言順請子女自力更生,

從台灣2018 年的愛家公投到2021年四個公投(重啟核四、反萊豬、公投綁大選以及珍愛藻礁),眾多18 -20歲的年輕人透過公民投票表達他們對公共事務的參與以及話語權,若民法及刑法都已明訂成年的年齡是18 歲,依照權責相符的法律精神,應當讓18歲年輕人享有完整的公民權。

台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張育萌指出,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現在18歲以下的年輕人已經都是「網路原生代」,他們在資訊取得、社群使用、意見溝通以及對公共議題的參與的成熟程度,其實都已經超乎大人的想像了。

18到20歲這個年紀的孩子,約莫是落在高中三年級到大學二年級的區間,已經有很多年輕人是很有觀點、想法及行動力的。他們也比他們的爸媽的那一代更善於使用網路及社群來表達他們的想法及意見。

他認為,政府及立法機關應該也是看到這個趨勢,所以把《民法》的成年年齡及行使公民投票的年齡,都定在18 歲,而「18歲公民權」(選舉、被選舉、創制及複決)就是最後一里路的拼圖。

北漂青年表達我要投票權發聲訴求

台灣青年民主協會秘書長李欣則分享,她是從高雄來台北求學的「北漂族」,她有一個切身的經驗就是,地方首長及民意代表表現出的是「都說看重年輕人、要傾聽他們的心聲,但事實上,手上有沒有投票權,關打年輕人的心聲能不能被政治人物聽到,且聽進去。」其實現在很多18 歲(含)以下的年輕人,他們對於議題的掌握度以及參與公共議題的行動力及論述能力,都已經超乎大人們的想像。

張育萌和李欣表達青年訴求(梁敬彥攝影)

台北新恩堂青年傳道潘牧迪、南崁長老教會青年牧師曹瀚元以及國教行動聯盟家長部長王瀚陽受訪時都一致提醒,現在18-20 這個年齡層,以及更年輕的青少年,雖然人數都是社會及教會要爭取及得著的對象,一般也都咸認,得著愈多年輕世代的教會以及政黨,他們的未來性及發展性是被看好及期待的。

潘牧迪傳道指出,現在的年輕人心智的成熟度未必跟生理年齡的增長畫上等號,因為網路社群的發達,加上25歲以下的年輕人對網路的使用嫻熟,會讓人產生這一代的年輕人比上一代更有知識的觀感,但待人處事的智慧以及生活的歷練是不是相對成熟,人生的閱歷及看事情的角度,其實同一個年齡都有很大的差異性。

他個人是對18歲公民權持不贊成的立場,但他觀察到的現象是,現在的年輕人普遍對自己有自信,很多參與社會運動的年輕人,後來很多也出來參選及自組政黨,跨足政治山頭。

青年牧者與家長:看重年輕人發聲機會 珍惜他們未來性及影響力

「得著年輕人,就是得著下一個世代,這件事是社會和教會都有共識的!」潘牧迪傳道坦言,一個政黨或是教會,若是裏面有為數眾多的年輕人,所外顯的形象是很正面的,給人的印象就是爭取到年輕人的認同、就爭取到未來,但現在的年輕人,展現的網路聲量及透過網路進行議題的發言及討論的活躍度,的確不容小覷。

曹瀚元牧師表示,同樣是18歲,台北的年輕人對於公共事務以及社會議題的參與及發聲,是高於其他縣市的。但他直言,對於18歲公民權的關切和討論,出了台北,不是他所接觸到的年輕人所關心的議題,像他跟現在所牧養的一些剛出社會的小社青,話題都很少在跟選舉有關的議題上。別說是「18歲公民權」修憲覆決案,連對於去投票都很冷感。

但他認為,愈是少子化的年代,其實18歲(含)以下的年輕人的聲音更應該被傾聽,因為他們的未來性及影響力是可以被期待的,賦予選舉的公民權是其中一把鑰匙。

王瀚陽則指出,40-60歲這個年齡層的家長,48%表達不支持18歲公民權,是因為這些家長的孩子多半就是高中到大學的階段,在爸媽的心目中「他們就是孩子」,但若從聖經裏為教會稱道的大衛、但以理、約瑟,乃至是耶穌,他們都在不滿18 歲的年齡,就展現了不讓人小看他們年輕的超齡成熟,他以家長團體的角度來看,台灣15-18歲這個年齡層的孩子,的確是比較無助的一群。因為正處於年齡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相對也比較缺乏被支持的尷尬期。

「18歲公民權」憲法複決案投票 1126綁大選舉行(台少盟提供)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