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8 天路客

一支筆寫就一個時代: 胡簪雲的文字工作

檢舉
陳中陵 陳中陵 追蹤

◎陳中陵(新北市五華國小教師)

文字出版是勞心費力的工作,雖是艱難,但不能沒有。1965年是基督教入台百週年,四大宗派包括長老教會、聖公會、信義會與衛理公會,決定聯合眾教會資源,創辦《基督教論壇報》為神傳令,記錄點滴。

論壇報創辦人許牧世教授和殷穎牧師,特地向胡簪雲先生請益。他們約在中央飯店共進午餐。胡先生明白的說:「我一向有一個至今仍未能實現的美夢,就是盼望結合全臺灣各教會之力,出版一份日報來做基督的喉舌,用基督的觀點,來衡量天天日新月異地在世上發生的世事。」囿於報社經費、編輯人力與讀者來源,論壇報不能以日報出刊,折衷以週刊形式推出。

一支戰筆馳騁信仰沙場
胡先生在席間建議,「論壇報可以基督教觀點來議論時事,規劃方塊。」這提議得到肯定的回應,從創刊號起,便有了「氣象台」的副刊專欄。這方塊專欄當然是由提議人胡先生親自主筆。胡先生從年輕時,便靠著一支戰筆,馳騁信仰沙場,絕對是不二人選。

胡簪雲先生,1900年出生於廣東省順德縣。父親胡榮霖博學強記,但未能中舉,故在家鄉經營私塾。三叔熱衷風水,試圖花費巨資來遷移祖墳,但父親卻斥為無稽,兩人因此爭執交惡。父親過世後,三叔對胡簪雲、兩位兄長以及寡母陳氏冷眼以待。又當時辛亥革命後,佃農趁民兵蜂擁之際,拒繳佃租,使胡家生計陷入苦境。母親一方面將土地租給洋人,另一方面也與女僕下田勞動,勉強餬口。最終,因著親族爭執舊恨與經濟環境惡化,寡母攜子舉家遷徙至廣州,曾在廣九鐵路站周邊,叫賣香菸與生果謀生。

本報1974年訪胡簪雲談寫作照片。

辯駁信仰與帝國主義關聯
1920年胡先生受洗,關於初信經歷,筆者所知甚無。從已知的文獻,知道他自年輕起,深刻反思及關懷中國文化與基督教之間的互補流通,留下諸多文章。

首先在1920年代,當時中國知識界、民間輿論,充斥著反對基督教的聲浪,史稱「非基督教運動」。1925年,胡先生投書《晨報》,辯駁基督教與帝國主義的關聯,缺乏事實根據,牽強附會,以護教的言論寫道:「帝國主義就是強權政治,就是侵略主義。對於帝國主義,耶穌從來就是反對的,他的思想主張,是教導人類相愛,這種思想與帝國主義侵略戰爭,是冰炭不容的。

該文最後指出「我們可以乾脆地反對帝國主義,不必混扯基督教;反之,我們如果覺得基督教不好,我們可以乾脆地正旗正鼓反對基督教,不必混扯帝國主義,故入人罪。」這是胡先生的初試啼聲。近現代史學家楊天宏教授指出,胡簪雲的言論,堪稱將這一意見闡述的最為透徹。

學生時代開啟神學翻譯之路
胡先生在學生時代,就讀廣州協和神學院期間,以文言本翻譯《中華最早的佈道者梁發》,1930年由上海廣學會出版,開啟他的翻譯之路。這書原名 "Liang A-Fa: China's First Preacher, 1789-1855",作者是紐西蘭宣教士麥沾恩(George Hunter Mcneur,1874-1953),內容講的是中國本地首位牧師梁發,由英國來華宣教士馬禮遜和米憐領信歸主的故事。

胡先生有篇文章〈談睡覺〉,提到自己在大陸的工作:「抗戰的時候,我在廣東省銀行辦理粵北戰地農村貸款,經常在破廟裡,在被日本飛機炸得七零八落的民房裡,也一樣可以睡。」「差不多天天都因為公事,在粵北崎嶇的山路上奔走。」從蛛絲馬跡的線索,約略拼湊他的職涯工作。

1949年後移居香港的胡先生,繼續在幾個基督教報刊雜誌發表文章。翻譯著述神學書籍,《教義學綱要》、《中國及以色列古先知的訓言與宗教》、《基督教與歷史》、《衛斯理講道集》;另外,《迷失》、《強者》是他的小說集;《聖詩欣賞》是他對聖樂的評述;還有1970年代,在《景風》雜誌,一連發表關於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數篇文稿。這些書稿的發行出版,多交予與上海廣學會有歷史淵源的香港基督教輔僑出版社,也就是後來的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胡簪雲的小說與譯作。(來源:作者翻拍、網路翻攝)

嫻熟中外典籍完成艱鉅任務
爾後,胡先生再遷居來台,定居台北。許教授和殷牧師知道了這事,便有了文章開頭說的那次餐敘請益。不只為論壇報執筆,殷牧師還請胡先生翻譯書籍。這本書是幽默大師林語堂先生的《信仰之旅》,寫的是林語堂的基督教信仰歷程,以及對中西文哲宗教的省思。

曾任道聲出版社社長的殷穎牧師,在〈略誌林語堂大師誕生一百廿周年及逝世卅九周年感懷(下)〉,清楚記下:「這本書原為林博士以英文寫作,道聲百合文庫要出版此書,便必須先將書譯為中文,但要找到一位合格譯者便成為一個大問題,因林先生書中論及各宗教及許多中外哲學大家的思想,譯為中文,便必須要找出他所引證的中國典籍原文,不能僅將英文意譯為中文。需要覓一位嫻熟中國典籍及中外文哲並諸宗教之譯者,若無此種修養與知識,便難下譯筆。

殷牧師想到:「只有當時在臺北的胡簪雲先生堪當此任,因胡氏為中國神學、哲學家,並對英文有極深造詣。他是1949年後大陸到港的一批文哲學者之一,同時期尚有錢穆先生,牟宗三先生,徐復觀先生,謝扶雅先生,劉述先教授及王道老夫子等,一批『蒞港文化人』。」當然,除了許先生的學識豐富,胡殷二人同道相知,更為重要。

用聖經信仰觀點為基督喉舌
接下重任後,胡先生向殷牧師抱怨,實在苦不堪言,「翻譯此書,比一般神學書籍倍加辛苦。」殷牧師說:「主要是林先生的思想,悠游於中國諸子百家中;舉凡孔、孟、老、莊,無不涉獵。」嚴復曾說:「譯事三難:信、達、雅。」胡先生文學造詣甚深,終究是以嚴復的標準,完成這份艱鉅的難事。

從創刊到1985年,胡先生撰寫論壇報方塊專欄,寫了20年之久。1986年11月,論壇報報導:本報21週年社慶活動之一「讀者、作者聯誼會」,活動最後辦理摸彩活動。當時邀請86歲高齡的胡先生,抽最後一獎時,「他不清楚出來幹什麼,還以為自己中獎了,結果經同工與他『清楚』溝通後,他笑呵呵地摸一個獎,稚子之容流露面龐,倍覺親切。」這是我所找到關於胡先生的最後一篇訊息。

胡先生用聖經信仰的觀點回應時事,以他的理想為基督喉舌;從黑髮寫到鬢白,以一支筆寫就一個時代。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