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主筆】上禮拜六(10月29日)晚上,韓國發生了令人震驚的慘案,一場原本群眾聚集梨泰院的歡樂萬聖節活動,因著人潮擁擠、巷弄狹窄,造成推擠踩踏,短短幾公尺的巷道竟造成155人罹難,其中多數為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另外還有3580起失蹤案件通報。事件發生後,各界除了深表不捨與惋惜,也議論著為什麼一場活動會造成如此嚴重的死傷。
凸顯大型群聚活動公安疏失
整個事件的發生,「公共安全」的不足絕對是關鍵,韓國多數報紙輿論皆指出:「這麼多人的活動,為什麼沒有相當且足夠的人力指揮與引導,包含人流管控和安全措施?」然而南韓行政安全部長李祥敏30日在記者會上說:「這不是提前出動警察或消防員就能解決的問題。」如此說法也引起人民的公憤,畢竟政府是維護公共安全最主要的力量。
回想起台灣近年來嚴重的公安事件「八仙樂園塵爆事件」,釀成15死、470傷的慘劇,其中有許多嚴重的燒燙傷者,他們的復健之路更是走得辛苦。此後政府訂定「大型群聚活動安全管理要點」,另外內政部也期待各縣巿自行立法,讓各種活動舉辦更加安全。當然,政府公權力的規定還是有其限制,許多時候還需要活動主辦單位,以審慎嚴格的態度來檢視活動的安全性。
過去,台灣舉辦的大型活動也不少,例如跨年晚會、燈會、國慶煙火,還有選舉造勢、大型演唱會動輒上萬人,甚至是十萬人以上皆有,而這些活動確實需要規劃各樣的安全考量,包含若發生事故,如何在短時間疏散大量人潮,或是預留安全通道,讓警消、救護人員可以進入,否則某一環節的疏失就會造成憾事。
近三年來因為疫情,台灣的大型活動確實減少很多,但如同梨泰院事件也是因著疫情解封後,使得多數人有種悶壞許久,終於可以出門狂歡的感受,最終參加人數較往年增加了三成。而台灣在疫情解封之後,估計也會有大型、甚至超大型的活動推出。在大量人們湧入現場的同時,如何在活動前有好的動線規劃、人流管制與指揮,都需要不斷地精進與檢討。
人們需要學習緊急應變能力
另外,面對公共安全事件的發生,人們也需要有更多的危機意識跟緊急應變能力。2015年,韓國的世越號船難事件,476名乘客和船員最後有304名罹難,其中約有250位是高中生。整個船難的救援經過疑點重重,包括為什麼船長和高級船員多次廣播、指示所有乘客皆留在船艙等待救援;第一艘抵達的海警船除了救起船長與高級船員,並未在第一時間救出其他人員,仍命令學生待在原地。最後僅有一些自行爬上船頂或跳入水中的乘客獲救;而學生們錯過了求生自救的機會,令人傷痛遺憾。
同樣以梨泰院事件來說,發生事故的關鍵則在於巷弄狹窄、人潮擁擠,現場人員也說到,人多到無法返回或離開,只能被動的被人群夾著往前。或許在那當下,已經難以思考與應對或選擇離開。但是否還有什麼方式讓人能事先敏感於危險的存在,也就是提升我們的危機意識?
這不只是認知「人多的地方就不要去」,但是否讓我們能更加敏銳的知道,如此擁擠又缺乏指揮與管制的活動區域,是否還需要繼續前往?或是在人潮中,還有什麼方式可以保護自己?
注重急難訓練學習自我保護
面對如此的悲劇,並非檢討被害人,只是希望我們能從中學習什麼?除了要求各級政府必須確實立法管理,在平時即警醒制定各型活動的安全規範、場地和場館使用的安全性;活動主辦單位必須思考周全並有完善的管制引導作為;梨泰院事件也引發要求警方積極進行動態風險管理的呼聲。
另外,是否有更多的訓練與教導,讓人們在大型活動中能夠學習觀察危險的所在與自保?特別是現在活動十分多元,可能造成的危險也不少;只能在平時進行危急或急難的訓練,讓人們在面對危急時,不被驚惶或害怕的感覺淹沒,甚至不只是被動等待救援,或許能夠從平時的訓練中,發揮自救或自我保護的能力。這就像進行地震演習與訓練一樣,讓人們在強烈的地震中,能學習自保,增加存活的機會。
一個進步的社會,必然對於人命更加看重。因此政府、民間團體、個人都需要在公共安全上更加費心與努力。特別是梨泰院的事件發生後,不是讓我們只有在文字上反省,而是能在實際的活動中更加謹慎與事前的規劃,避免憾事發生。
聖誕節期將至,教會也將開始舉辦系列的聖誕活動,或是城市級的聯合聖誕活動。教會在舉辦活動的同時,除了思考活動的精彩程度,是否也更多的思考活動的整體安全,使每一場活動不只使人認識福音,也同時經歷平安。
相關新聞: